APP下载

失落的校园

2013-05-21Article

河南电力 2013年6期
关键词:凶杀案复旦大学校园

文 Article_弋 洋

“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通报,我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点23分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当我看到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出的这条消息时,一种悲凉涌上心头,止不住的眼泪不仅是在惋惜这个世界永远失去了一个朝气蓬勃、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更是因为这个社会多了一名曾是天之骄子的杀人犯。

多年前的“马加爵案”震惊了整个社会,鲜血染红了纯洁无瑕的象牙塔,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严重性。直至现在,一提到“马加爵”这三个字,恐怕很多人还心有余悸,甚至后来“药家鑫”的阴影也尚未散去,近日,知名学府复旦大学竟又出现了“马加爵第二”,校园凶杀案频频上演,震惊与哀悼之余,我不禁要问,究竟是怎样不可调和的矛盾与仇恨,能让我们的天之骄子拿起锋利的尖刀无情地刺向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案件发生后,在黄某曾经住过的宿舍楼正对的一栋楼实验室公告栏里,黄洋的导师张贴出了一张醒目A4白纸,上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引得不少路过学生唏嘘不已。

从前我们总是认为,犯罪的出现是教育的不完善所导致。然而仔细分析能够看到,现如今高学历犯罪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高才生变身杀人犯,复旦大学这起毒杀案从曝光起就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名校的高才生,少见的剧毒药,再到仅仅因为“琐事不合”而导致杀人的动机,都成了引人注目的元素。复旦投毒案的发生让人们再次聚焦多年前轰动社会的“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件,历史惊人的相似,都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都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却都倒在了自己追逐梦想的路上。然而更可悲的是,朱令案中毁灭了一个才女、摧毁了一个幸福家庭的凶手至今仍未伏案。

《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针对此事发表评论:“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离开了。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4月20日凌晨,《人民日报》微博在自己的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再次呼吁:“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

天之骄子沦落为杀人凶手,固然有一时的情绪失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日常的习惯养成和教育倾向,也正是并不重视甚或方向偏差的高校道德教育,助长了年少之狂妄,滋生了祸为私利出的变异心理,而这些被极端化了的心理随时都会因一时之情急,完全崩盘。马加爵和药家鑫的庭审眼泪再多,再也难以招徕人们同情的目光。死者家属悲痛欲绝的哭泣像一记重锤,重重砸向现有的教育制度和不断裂变的个人信仰之上。

翻看微博上对校园凶杀案的总结,《男子认为老同学总抢着买单时炫富,将其杀害》《中学生因“走路样子太牛”被同学连捅7刀》《中学生因不会做题发生争执捅死同学》《听音乐被讽“老土”,大学生捅死同学》《13岁少女肢解同学,只因嫉恨比自己漂亮》……一篇篇报道刺痛人心,匪夷所思的动机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除却教师,家长和社会都应该尽一份力,毕竟,教育不仅是老师的责任,而且更是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我们承认,发生如此触目惊心的“校园凶杀案”与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成长过程有关,但作为校方管理者,更应该反思如何保障学生们不死于“飞来横祸”或同窗之手,不要让学校治安管理形同虚设。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重视生命是学校存在的基理。

猜你喜欢

凶杀案复旦大学校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生日会上的凶杀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一道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再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