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发展视野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析

2013-05-19祝成林

关键词:内涵课程体系岗位

祝成林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35)

高职教育课程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核心要素,提升高职教育课程质量是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问题,课程体系的研究在职业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如何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质量,成为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落脚点。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内涵发展是强调以事物的内部自身因素作为发展动力、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改变。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种类型,在经历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之后正向内涵发展转变。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是以人才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其基本内容包含于培养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所要求的各种办学体制、保障机制中。因为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结构一般包括通用技术/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两个方面,通用技术/技能的培养可以由通识教育完成,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则离不开某个特定的职业范畴,这些职业范畴正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的本源,所以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核心是专业课程建设。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思路表现为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其实质是反对盲目地扩张学生数量,强调在办学质量、规模、人才培养效益和速度之间达到均衡;在价值目标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追求“特而精”,表现为以追求高职院校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发展,最终达到高职院校整体效益的提高;在发展形态上,表现为高职院校通过内涵建设,科学规划课程,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完成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发展评价上,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与否、内涵发展程度如何的评价,都可以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展开。然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专业课程的实施上。因此,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另外,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是教育中反映经济变化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提出诉求,要求高职教育调整专业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因此,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时期,研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确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程序和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一)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

高职教育课程指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一系列具体的课程,可以将其理解为高职教育工作者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高职院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课程和有计划的实训活动。课程体系是指学校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此目标所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指高职院校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的课程内容和实训实践教育活动的系统,探讨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问题。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由不同课程相互整合在一起,来达到教育目标,而不是仅靠几门课程机械相加作用的结果。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具备以下特点。

系统性。在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其次,要筛选专业课程内容;第三,实施专业课程,并对其展开评价。将这三个环节系统整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构建起一个合理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稳定性。构建课程体系需要较长的时间。“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成,需要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考虑高职教育规律、社会经济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等因素,逐步完善。”[1](P81)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旦形成,对社会经济的适应性是相对稳定的。

多元性。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个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可以满足现代社会与个体的多样化需求。

复合性。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复合性表现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完整性。理论课程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核心是职业岗位技能的拓展性和操作性;实践课程则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

开放性。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课程体系要求不断地与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信息互换,丰富、更新内部要素。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有利于保证高职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价值取向

1.满足区域经济需求

高职教育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办学定位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类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考虑这两个因素:“一是课程定位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二是课程实施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适应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的需要,满足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1](P81)另外,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区域经济特色也比较鲜明。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基点,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出发,寻找职业能力特点,突出专业课程体系的区域特色。

2.传递专业课程知识

社会知识的传承和创造离不开教育。高职教育担负着专业课程知识传递的任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这些专业知识要体现科技发展前沿。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关联性知识,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培养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符合经济社会需求。

3.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

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功能;(2)具有将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3)具有对人的职业能力的调适功能;(4)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2](P16)基于此,高职教育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置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应密切。职业能力包括纵向和横向的、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和岗位群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技术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指某一具体岗位的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围绕职业教育的功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

4.完善学生职业素质结构

教育是素质结构形成、发展、完善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也承担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的任务。在信息高速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强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构建起立足现实价值和面向未来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级人才。综合职业素质结构包括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在道德素质上,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素质上,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文素质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在身心素质上,培养学生在任何情境下保持良好状态的心理素质。

5.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20世纪90年代,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在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作中,“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称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即BAG 法(Berufliche Arbeitsauf Gaben),并于21世纪初在德国职业教育中推广”[3](P99)。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了“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求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式设计、开发课程。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68号)中指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在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基于工作过程,根据高职院校学生习得知识方式的特点,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采用“学做合一”的方式,使高职院校学生在真实的工程背景和职业氛围中获得今后将要从事职业的知识和能力。

三、内涵发展视野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程序与结构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程序

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则要打破知识内在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不遵循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内涵发展视野下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4](P66)。具体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

内涵发展视野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程序图

1.分析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岗位

首先,通过对区域内的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个别与整体的比较分析,梳理出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与本科生以及中职生的差异,从而明确高职教育专业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群,即某个高职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群及核心岗位;其次,分析高职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3年左右的工作后,发展成长为高一级人才可能达到的岗位,即潜在发展岗位。明确就业岗位至少包括学校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毕业生信息反馈三个环节。

2.研究职业能力,确定专业能力

根据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组织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专任教师对职业能力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专业能力的要求与目标,最终确立专业能力。职业能力通常包括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潜在发展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岗位潜在发展能力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拓展能力。

3.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专业能力的目标,系统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通识课程,三者经过科学、系统的组合,形成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P76)依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核心课程体系;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拓展课程,形成拓展课程体系;依据服务于专业和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要求,进行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形成大类专业通识课程体系。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结构

内涵发展视野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要求依据社会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职业能力,将专业培养目标分解成清晰的专业能力结构,并按照专业能力结构与专业知识结构的对应逻辑关系,设置相关课程及选择课程内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一要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二要强调人才培养的高等性。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下表所示。

内涵发展视野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表

1.核心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就业岗位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确定→专业能力剖析→课程内容选择”的顺序,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具备的专业关键操作技能和岗位核心技术能力,选择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核心专业技能和核心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理论与实训课程,形成核心课程体系。

2.拓展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应仅定位于当前就业岗位职业技能的需要,还需要培养学生对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课程体系中,需要将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岗位的岗位群能力,甚至其他相近专业的核心岗位能力确定为选择性岗位能力,通过设置拓展课程体系,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迁移性能力和岗位群技术能力,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发展个性,拓宽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实现横向能力的发展。

3.通识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上,明确提出了“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在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还应包括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个单一岗位,而是针对相关岗位通用的知识和技能,使高职毕业生在具备岗位就业能力基础上,培养其职业通用能力和个人发展竞争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1]祝成林.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技术研究,2012(5).

[2]邸鸿勋.论职业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地位[J].教育科学研究,2000(3).

[3]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高教探索,2010(4).

[4]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5]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猜你喜欢

内涵课程体系岗位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挖掘习题的内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