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与圆
2013-05-17陆永祥
陆永祥
曾几何时,有一位先生,背一画夹,游走于姑苏园林、江南古镇,青砖黛瓦间、一桥一亭。片刻,钢笔犹如神龙,吐出的线条,互生互长,穿插有致,忽激扬、忽忧郁,忽紧密、忽疏朗,顿拙分明,开合有度,收放自如。
因为线条的这种“呼吸感”,让画面仿佛有了脉动,有了生命,也就有了个性,而这“个性”才是“艺术”的确立标志。
先生很谦虚好学,以大自然为师,几十年如一日。
先生很勤奋苦学,不畏严寒酷暑,几十年如一日。
他姓沈,“沈”——三点水,枕在河边。那河在哪里?
他喜欢“江南”,骨子里喜欢,血液里喜欢,灵魂里喜欢。“南方”多水、多河,故取“南”字。
什么是强大?几十年如一日重复做一件事,那就可以强大。如同“庖丁解牛”。
沈南强——一个普通的人。
但他却是能把偌大的拙政园整个画遍的人,数十张连在一起,形成长卷。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等,均为他造化之师。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甲天下”。而后中得心源,沈老师感悟出意境美,笔间自然流露、真情释放。不做作、不夸张、不媚俗、不附庸,结合他本人的性格、人品,让作品成为大自然和他的结合体、生命体。
我是个幸运儿,那天目睹他画拙政园。先生的严谨、认真、勤奋,以及对绘画的热爱、追求,我无法用语言描述,让我为之热血沸腾。他的身体力行,鼓舞了我们。
速写,或许有人理解为草图。
可沈老师把它深化了,做到了极致。几十张的园林画窜成一线,顿时如同珍珠项链。
速写,或许有人理解为浅薄。
可沈老师把它量化了,做到了升华。画遍姑苏园林,画遍江南古镇。我再次有幸目睹先生画太仓沙溪,从南街一路画到北街,三里长的古街啊,几十张画,再次犹如珍珠项链。
古人很少这样执著画速写、画江南的,当今也少见。
欣赏沈老师的钢笔画,世俗的烦躁就会逃之夭夭,留下的只是恬静的心绪。仿佛面对的是个精彩的评书者“单田芳”在说书,把我引入画面,顺着线条而上,游走于江南美景中,置身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而这可能就是沈老师赋予作品的“正能量”。
速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功。唯有基本功越扎实,创作才有价值,艺术才有生命。相信他的作品一定会和姑苏园林一样珍贵,成为璀璨的明珠!
在清晨,在午后,在夕阳。在风中,在雨中,在桥上,在亭下。在春天,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
一个先生,背一画夹。
沈南强——江南之子。
……
文至于此,读者猜测:
文中“主人公”是个职业的画家,主题性画家,与江南有“缘”的画家。
岂知,非也。
请细看与他聊天的记录如下:
“我是一个教书匠,享受国家俸禄,享用纳税人的钱。理应为国家、为教育、为学生尽力,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绘画技能是我赖以生存,养家糊口,进行美术教学及研究的基础之基础。因为,我是教授美术的,自己都不会画画,不勤于画画,能教给学生什么呢?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就是我的舞台,不言而喻啊!
再有,我不是专业画家,创作作品参展发表,整出个名气,能把画变钱,不是我的本分与追求。但并不能说明教书的就能不画画了。只要动动嘴皮子就万事大吉的,那样真的太好混了,太能忽悠了,哈哈,我可没本事做大忽悠。”
和他聊完后,我心情很沉重。
身处功利熏着的社会,守住寂寞是种毅力,不为所惑是种意志,这大可归属于“朴素”,这是人生的哲学。朴素是人性最美好的元素,朴素原本很简单,她属于每个人的最初。
我沉重的是:当代,朴素的人太少了!不知何时被“浮躁”“功利”“投机”“媚俗”取代了。
在一次沈老师的个人展览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因为我很笨,所以只能认认真真做人,勤勤恳恳教研,踏踏实实教学,认认真真画画。虚度50载,按理已正式进入知天命的年龄,但还是怎么也不懂如何投机取巧,如何求取功名利禄。个人画展本是计划到退休前举办,权当为工作、为教学研究画上一个句号。在与旅校的师生短短的几天雨中写生中,突发此念头。其实,也不为名,更不为利,只能算是一个写生汇报展,只是想给老师、学生们看看速写应该是这样傻傻地画出来的,绝对没有任何可以取巧的途径。古话说得好:画如其人。画品即人品,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与懒惰。更有:艺无止境,就如攀登高峰一样,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汗水摔成八瓣地往上走,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到达理想的王国。当然,这些粗浅的道理谁都知道,谁都能讲、会讲,但要切实做到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他的一言一语无不充满教诲和勉励。
新苏师范的学生很幸运,当年由沈老师的栽培,如今个个是当今美术教育的中流砥柱。
1998年沈老师被调入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基础美术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承担起更重要的任务了。他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行。他必须深入一线走访,了解现实状况。数月下来,四个典型问题摆在他面前: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中小学毕业了却不会画画?
——某区教育局主管教学副局长
问题二:原以为美术学科带头人应该画得不错,可考察后发现却不会画画,奇了怪了,不会画画怎么能当美术学科带头人。
——一位美术教师
问题三:美术课是否应该改成美感课。
——一位学生家长
问题四:我们的美术老师武功全废了。
——一位名校校长
残酷的现实。他知道压力巨大,前途坎坷。
正如英雄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出现的,沈老师披甲上阵,挥舞战枪,带领一支“弱兵”操练了。
他在工作日记中这样写道:
至于如何当好学科“司令”“教头”,我的理解与思考概括如下:
1.需要人品高尚、胸怀坦荡、刚正不阿、思维缜密、聪颖睿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画如其人,画品即人品。
2.对自己的专业要有透彻的理解、熟练的掌握,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如同林冲一般武艺超群,方有资格充当“教头”。
3.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力争了如指掌。对全体受教学生美术能力的掌握程度同样了如指掌。做到:执教有的放矢,指导准确无误,尤重提纲挈领之能力、整体把控之能力,落实到具体细节又能刻画精致入微,方能服己利人。
4.对现实的情况既了然于胸,又能屈能伸,方能在职充教,否则解甲归田。
“司令”不好当,“教头”也不易,功夫仍需不断修炼。
……
对待教育现状,沈老师是有思考力和责任感的人。这就是他从不把自己比作画家的真正原因。因为他有颗更高尚的心,不求名利,只为教书育人。
当看到今天的中小学生不会图式语言,没有“肌肉”(肌肉一词下文解释),没有画画功底和能力,他痛心。
当看到老师不求专业上进,教书“混日子”,他痛心。
当看到老师为求功利、为评职称开所谓的“公开课”,课上又见不到为学生示范作画,他痛心。
他不厌其烦地为老师们“洗脑”——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图式语言,要动手多练才行。希望唤醒他们的“良心”与“知觉”。
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这和一百多年前旧中国的“鸦片”年代何其相似啊!老师上课带个电脑,有的完全依赖网络课程、信息化资源、投影,早已把画笔丢失了。人懒惰了,不示范作画了,学生画得乱糟糟、怪兮兮,他还在一个劲儿认为画得很精彩、很“大师”。完全像抽了鸦片,晕乎乎、飘飘然,大有“自我感觉太好”的状态。结果把这般学生给害了。
他站在民族的高度看问题,抵制青少年沉溺的“网络、游戏、动画”,导致丢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灵魂,这太可怕了,中国人丢了毛笔,丢了白描已严重了,学生对大自然冷漠了、疏远了,从而形成人性上的冷漠、自私。更要命的是丢了自尊、丢了自豪、丢了东方审美、丢了创造力。这就成了西方文化精神上的“奴隶”。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学习是应该的。鲁迅早就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时而高价收买“无内涵的”国人作品,大肆宣扬,以此为国人树立世界审美“标杆”。国人也迷茫过,教师也迷茫过。可看到一批又一批“更脱离传统的作品”被更高价收购时,于是乎判断力再也没有了。从而丢了城池、丢了灵魂。
上文中提到的那个上课老师看到学生“瞎画画”的作品还称赞不绝,这是多大的笑话啊!一个没有审美力、没有观察力、没有表现力的老师如同“瞎子、文盲”一个!
所有的这些,用“肿瘤”来形容现状也不过分。
这些不是一个大画家所关心和思考的。对此,谁更伟大?
乱象群舞中,一片混沌。零零散散、烟雾缭乱。“肿瘤”的命门在哪?看来解决“肿瘤”已到了非常时期了。
他亮剑了。
剑很锋利,剑很冷。
剑由心发,剑随气行。
……
他提倡用“速写”来培养学生的“图式语言”,用速写来锻炼“肌肉”,从而形成他独创的“肌肉记忆法”——下意识地画画。只要坚持多画、勤画,结合多观察、多比较、多感受,学生的审美才能提高。学习是没有投机的,再笨的人勤奋了也能画一手好画。
他要求“各将领、各营、各军士”天天操练,每天数张速写来锻炼“肌肉”。
他亲自挂帅,率领一支“职教部队”,驻营“古镇沙溪”,接受“吴文化建筑”的洗礼。教师采风,强调必须要画画。职教老师经过这几年在沈老师的鼓舞下,已苏醒了,绘画的素养和技能提升了很多。
他督战于浙江丽水河阳古村——苏州旅游职校的师生写生,数日他画完60张精品速写,激发了师生们的“斗志”。回来后,把写生作品策划了展览,供大家学习、交流。
当我们受邀看到作品时,无不为之震惊。画面严谨、细致、刻画深入,用笔却又生动、豪情、洒脱。画树就有风摆枝叶之感,画水就有清凉顺畅之感,画石就有石之重。每幅画疏疏朗朗、洋洋洒洒,有一气呵成之势。让人产生看了一遍还要看几遍的欲望。
第一遍欣赏:给观众享受画面的节奏感所带来的快感和愉
悦。第二遍欣赏:你时而感觉驾驭快马驰于草原,时而觉得游走于烟雨小巷,耳畔甚至有“苏州评弹”“二胡”之声。第三遍欣赏:你有种错觉,墨色线条如同血脉一样在跳动、在衍伸,有生命的。而脉搏的频率是和你相一致的,让你感到亲切无比,你感受到一股能量灌输给你。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画如其人。人品高,方能艺高。
他朴素,情节高尚。他无私,胸襟坦荡。他正直,如同竹子。他君子,如同兰花一样,从不附庸随俗。
他勤奋,他刻苦。他“自私”,他“贪婪”。
请看他的日记,或许能真实反映他的本色。
2012年大年初二,晴。留园。
上午八点,我独自进入园林写生,园内好静,失去往日的喧哗。鸟儿立枝头鸣翠,唱着动听的歌,欢迎我的到来,仿佛见到老朋友一样。墙角的腊梅,散发出阵阵幽香。
留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关系,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
绘画何尝不追求这些啊!
艺术语言是相同的,面对“师傅”(指留园)我只有细观察、多感受,虚心求教。
我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用四开纸连在一起画,意在笔先,做到整体在心中,取舍由我,这时的钢笔犹如我身体的一部分,眼到、心到、手到。画完四张,已是十二点,从包里拿出油条、大饼,白开水“犒劳”自己。下午,继续,6张。五点,天逐暗,收笔,回家。
这时才感觉腰酸腿麻,夕阳照在我脸上,忽然有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境界。
回到家,我给妻子一个深深的拥抱。妻子强忍住泪花。
这辈子,我欠她实在太多了。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我恐怕也就“混日子”“搞忽悠”“伪艺术”“误人子弟”“抽鸦片”“没肌肉”,整天如同“行尸走肉”,没啥追求。
“爸爸、爸爸”,女儿的叫声让我们松开双臂。
我蹲下身,想抱她。女儿一转身,逃跑了。“谁叫你不陪我玩啊”。
等女儿大了,看到这些日记,或许能理解我了。其实爸爸不是冷漠的人。
写完日记,我走到阳台,遥望星空,抽起烟。
此时的月亮,很圆很亮。静谧中,我身心的疲劳一下子得以
释放。
望着明月,我许愿。心中顿生一圆。
圆是宇宙,圆是梦想,圆是愿望。
……
他自私地大年初二就丢下妻女,不符“常情”。
他贪婪地“画不满足”,园林一年进六十多次。贪婪地从早待到晚,久久不愿离去。
可如果你把他视为上文所说的“江南之子”,你就觉得合理了。他把园林、水乡、古镇视为母亲,他要多陪陪母亲——这个不断赐给他艺术营养的母亲,他又是天下孝为天的楷模了。
“缘”是他和江南有缘。拜自然为师,视自然为母。
那“圆”是什么呢?
圆是他的寄望和理想。
沈老师寄望:美术老师找到绘画的兴趣,找到画画的自信和能力,练就强大的本领,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一个个成为精兵强将,一个个成为灿烂的珍珠,去关爱和指导孩子们成功走向艺术成才之路。
看到他的白发苍生,看到他额头又多了几道纹路。看到他为了“圆”义无反顾、却又身心疲惫。
让我们共同努力、行动起来:画起来、活起来、笑起来!让“图式语言”像春天的花朵,越开越多、越开越美!让“图式语言”像说话一样简单,却像诗歌一样美!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肌肉记忆力”,成为科学与艺术的健儿。
让更多的人,重新崇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艺术。
让更多的人,崇尚美丽的大自然,青山绿水,抒发情怀,赞美生命。
缘与圆。
沈南强。
江南之子。
(作者单位 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