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2013-05-17胡高平
胡高平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但应积极面对,紧抓新课标,实施新课改,使我们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专职老师不多,遇到疑问或者想教研,做不到共同探讨;教学资源配备不足;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如:课时的计算、评优、职称等得不到保障,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忽视方法的培养;忽视与社会的联系,造成历史学科与社会严重脱节。好多教师仍是拿着新教材,使用老方法教学,一言堂式讲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对历史学科的厌倦和不重视
首先,学习激情不足。背着包袱学历史,学习上缺乏一种激情和钻研精神,只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结果学得很死、很苦。其次,历史“副”课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歧视、非专业人员充任历史教师等。
二、应对措施
1.掌握网络平台,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网络聆听专家理论指导,和同行一起交流常见的难题;学习别人高超的教学手段,精妙之方法;体会和高手的差距,建立学习的榜样。
通过网络了解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
(1)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2)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3)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2.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及教学要求,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3)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3.深化职业理解,优化职业心理
转变教学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历史是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应该充满人文关怀,努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本源。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努力达到运用所学解决历史问题和类似历史情境的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一句话,让学生感觉学历史有用。
4.具体做法
(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应有一种“甘为学生谋发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
坚决反对满堂灌、一言堂,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教学相长,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这样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坏的。
加强学法指导,其实,大部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会学,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关键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研究新课标、教法,更应该研究学习方法。
(2)历史教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计划再好、方法再有效、没有积极负责的教师去执行,最后就很难保证学习效果的真正有效。包括一些历史教师都认为,历史无关紧要。如果连教师都不能认真负责,则可能导致学习全军覆没。教师的认真负责主要体现在:首先,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其次,努力争取提高学校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保证充足的课时,积极寻求班主任的配合;最后,做好教师分内的事,不能怕烦怕苦,不能流于形式!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才会使我们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渭城区塔尔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