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变化,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2013-05-17周栋鼎
周栋鼎
2012年10月,一条“高一和高二的区别”的微博引起了众人的注意,深圳一名高级教师在微博上贴出自己的排课表,质疑学校为了应对高考,减少非高考科目课时。针对此事件,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这种“被沦为副科”现象几乎是高中学校的普遍现象。信息技术学科和政治学科类似,基本上在高一每周只开一个课时的已经是很正常的了。
当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学科进入了“周课时为1”这一时代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那么,如何适应当前变化,让信息技术课焕发活力呢?答案是:实施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实施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省许多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的课时被压缩为一周一课时,而所配套的教却都是按一周两课时来设计的,面对这一矛盾,教师的普遍做法有两种:一是用两个学时的课时去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二是每学期上一模块,所教内容是挑选性或压缩式的。方法一能够很好利用教材进行授课,但与学校压缩非高考科目课时的实际需求不符。方法二则使得授课很随意,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模块中要求掌握的知识,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在课时被压缩的背景下采用原来教材授课基本上行不通,改革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就突显出来了。
二、实施教学内容改革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当下社会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已经十分丰富,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家家户户都有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适当地减少一些课堂课
时,增加一些课外课时,对课程的总目标影响不大。因此,改革教材内容对实现课程的总目标是可行的。
三、实施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我校信息科技组这几年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平台下“导学案”教学实践研究,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为例,谈一谈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1.围绕课程目标,按每周1课时的要求规划学期教学主题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管理与呈现的基本方法;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围绕该课程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了18课时的学期课堂教学内容主题和18课时的假期综合活动任务:
该主题设计体现了《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课程要求,以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交流为主线,重点强调了学生在辅助学习与解决自己生活实际方面的信息素养,而简略了信息的加工,最后通过假期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编制自主学习型教学导学案
编制的导学案要注重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素养为宗旨,精选导学任务,各个任务具有层次化、递进性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尽可能地挖掘德育素材,尽量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人文内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如第7课时《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导学案的任务设计如下:
【任务一】搜索信息
有一位伟人说了一句话:“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
提问:伟人是谁?这句话的哲理是什么?
【任务二】网络信息鉴别(要求从信息的来源、价值取向、时效性、真伪等方面进行鉴别,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任务三】手机信息鉴别(提高手机信息的鉴别能力)
【任务四】信息评价
若你通过某权威媒体获得了这样一条信息:“某车主张先生为声援保钓活动,抵制日货,自己砸了自己的日系车。”请针对这一信息展开评论。
上述学习任务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务一是复习前面的获取信息,同时通过哲理分析引入信息鉴别与评价的重要性,任务二是鉴别与评价的实例展示,任务三则是在任务二的基础上要求又有所提高,任务四是关键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时,由于有了任务二和任务三的铺垫,有可能会从信息的价值取向或时效性等方面进行评论,至少都能提到理性爱国等内容,实现了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到最后,教师点拨时列举了车主张先生的三种身份(激进爱国者,非日系车企的托,敌对政治分子),学生的评论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同时对理性爱国的教育达到了一个十分
完美的效果。
适应变化,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在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课程要求的同时,也能弥补学生分数之外的素养缺陷,这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青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