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新教材的开拓者
2013-05-17刘道明
刘道明
摘 要:新课标是一纲多本,我们始终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导学案,精心选择出相关资料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热情,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
关键词:新教材;教学方法;创新
新课改在河南省已经经历了4年的历程。回顾新课标的实施,我们这些实践者认为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知识可视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造出高效课堂。挖掘新教材,打乱了我们原有的传统模式,发现新问题,采用新方法、新策略,不再循规蹈矩,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
立足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如“三垂线定理”教学时,在学生的导学案中导入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教具的演示进行探索。
【问题1】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斜线垂直呢?
【问题2】三角板的一直角边在平面内,并确认这条直角边与平面的关系——在平面上,那么这条直角边与斜线的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3】在平面内有几条直线和这条斜线垂直?
【问题4】平面内具备什么条件的直线,才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
上课检查了导学案讨论的结果之后,我们进行演示:将三角板的斜边当作平面的斜线,构成斜线、垂线和射影的立体模型,仍用一根铁丝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作平面内直线,观察、探索、猜想铁丝与斜线垂直和桌面内某条直线垂直间的因果关系?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与大纲版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教材中的“思考”、“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利用一定时间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思考”与“探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在教学中设计的材料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应用题是充满模型的,建模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由于现在高考考查的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而是对生产、生活中的原始问题的设计加工,使每个应用题都有其数学模型。在教学中,在重视应用题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对应用题进行专项训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合理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观察下列各式:31=3,32=9,33=27,34=81,35=243,36=729,37=2187,38=6561…用你所发现的规律写出32003的末位数字是什么?可以这样分析,从式子的个位出现的规律,探索出了3n的个位数字的规律,从而探索出32003的个位数。即当k为自然数时,34k的个位数字为1,34k+1的个位数为3,34k+2的个位数为9,34k+3的个位数为7,而2003=4×500……3,所以32003的个位数字与33的相同,应为7。
总之,在新课程下,为了更好地进行教与学,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