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从气象科学教育谈起
2013-05-17李开荣
李开荣
摘 要:在当代小学的科学教育中,气象科学是最早纳入教育范畴的自然科学之一,在小学科学教育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气象科学理论是由一系列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所组成的严密体系,它具有质的确定性和量的精密性。通过对气象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这都将为他们今后进行其他类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小学;气象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在当代小学的科学教育中,气象科学是最早纳入教育范畴的自然科学之一,在小学科学教育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气象科学更是一种身边的科学,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天气现象,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直观的感受,使得他们对气象科学知识有更强烈的求知欲,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气象科学理论是由一系列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所组成的严密体系,它具有质的确定性和量的精密性,通过对气象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这都将为他们今后进行其他类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那么,做好小学气象科学的教育工作也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气象科学知识的教育的教学目标出发,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浅要的分析。
一、从小学气象科学教学工作的目标来看,具体展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初步接触气象,知道气象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掌握简单的气象知识和气象谚语,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方法;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能对气象数据进行简简单统计和分析,根据天象谚语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天气现象,体会气象科学的魅力,知识的力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气象科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气象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预防灾害的能力。认识常见的气象灾害,初步掌握预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增强环保意识与责任。
3.通过气象观测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探究主动获取气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学习历史上天气变化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例,感受到气象工作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形成珍惜自然资源、热爱大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社会公德。
二、为了更好地实现气象科学教育的目标,对气象科学知识教育工作的进行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注重对学生气象科技兴趣的培养,采取大量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卡通图片进行形象表达,图文并茂地介绍气象科普知识,使小学生看得懂,学得会;增加气象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常见气象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和发生原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2.注重气象灾害的知识宣传,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预防知识,学会必要的自救和护救的技能,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认识气象预警信号,并提倡体验式探究式的方法开展气象防灾教育,并鼓励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以及学校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告诉自己的长辈以及社区老百姓,让他们及早了解气象信息,及时得到防备,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3.多组织气象科学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气象观测活动,通过气象观测及数据的采集,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小气象员,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恒心;组织学生模拟发布气象预报,培养学生的修改及创造能力;组织绿色行动,向学生传递绿色理念,践行绿色行为,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气象模型、环保创想画、气象手抄报等活动,展现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普及气象科技教育。
4.在设计气象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根据其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例如:就低年级的同学来看,他们活动能力较低下,知识较贫乏,思维较幼稚,如果开展较为复杂的科学实践活动,可能反而会磨灭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针对他们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多趣味的活动,寓气象科学知识于游戏娱乐之中,来启迪他们对气象知识的初步认识。
深思我国中小学气象科学教育的实施开展,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小学是气象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地;小学生是实施气象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小学气象科学教育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气象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以上为笔者对小学气象科学教育工作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期望能为促进小学气象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任咏夏.浅谈我国中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J].课程教法与装备,2007.
[2]高迎新,任咏夏.气象科技活动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编写[J].课程教法与装备,2008.
[3]任咏夏.中小学气象科技活动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7.
(作者单位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双凤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