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课堂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2013-05-17盛永泽
盛永泽
摘 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是体育教学取得一定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锻炼;课堂教学;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的教师的体育课堂教学仍然是简单的跑和跳。不仅学生没兴趣,就连老师也觉得枯燥无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和
爱好,这就标志着我们的体育教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更会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循环,教学效益就会不断提高。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铺路搭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深入观察,激发兴趣
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学生的锻炼态度,更忽视了学生对课堂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另外在民间,我们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各个水平段的学生都有适合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这里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一些传统项目到我们的课堂中,如跳橡皮筋、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环、跳房子等。这些项目虽说不是我们的正式比赛项目,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却非常有吸引力。只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项目吸收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与我们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课堂体育锻炼的兴趣具有实际意义。
二、培养自信,体验成功
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稍差的学生就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出现这种情况后就会使得学生由不敢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发展为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也就更无从谈起对其兴趣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采用降低训练难度、加强个别辅导等循循善诱的方法,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客观上就会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的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教师培养学生对课堂体育锻炼兴趣的心理基础。
三、组织灵活,引发兴趣点
在引导孩子积极参与课堂体育锻炼活动形成良好心理基础的前提下,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寻找激发孩子的兴趣点。这就要求从课的组织和孩子的身心特点上下工夫。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将对提高课堂体育兴趣有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加以诱导。在体育课课堂的组织形式以及涉及行为规范的训练中,要做到活而不乱,严而有趣有益,这就要求教师在寓教于乐之中,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但不放任,规矩而不死板,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到课堂体育锻炼对自己成长的益处,同时努力挖掘体育教材中对培养学生兴趣有良好帮助的教材内容,用体育基础知识教材、队列队形教材、游戏性和娱乐性,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帮助学生寻找到他们自己的兴趣点,也就是说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教师表率,潜移默化
教与学是双向活动,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接触还包含了语言和肢体的交流,因此体育教师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都会带给学生很深的影响,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基于此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带领大家共同进行同学们乐于接受的体育锻炼活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定愉悦和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在此基础上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地涉及体育运动项目,帮助他们发现更多的兴趣点。因为有了先前的心理铺垫,加之在老师的带领下,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从而在心理上从当初的一个兴趣点发展成兴趣面,逐步发展为对课堂体育锻炼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当然这个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是在老师长期的、有意识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的一个心理成长过程。
如果我们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的各种喜好,组织各种兴趣训练组,提高专项成绩,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那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就不再是枯燥而单调的。有时一个暗示、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对学生的时刻留意,都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留心。只要我们时刻留意,就会捕捉到激励学生的良机和恰当的方法,长期实践,就会运用自如。坚持下去,就会使我们倡导的培养学生对课堂体育锻炼的兴趣这个意识,潜移默化中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