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初探
2013-05-17孟永忠
孟永忠
摘 要:语文的背景要求中专生必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出版社同时出版了必修课程的教本和读本,必须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关键词:比较;感知;把握
尽管出版社同时出版了必修课程的教本和读本。然而,现状不甚理想,要么荒废了“读本”,要么随意处理了“读本”。结果恰恰是很多各级统考都从“读本”中出题目,多数学生也因教师的大意所致而失误连连,就连平时学习好的学生也措手不及,望而却步。那么,怎样更好地使用教本与读本,才能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一、跨文本对人物做性格比较
在新教本中第一篇文言文单元讲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智谋的文仲,有勇敢的烛之武、聪敏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文章内部的形象对比分析之后,可及时将阅读对比的触角延伸到读本里面去,如要求读《晏子的故事》,则要注意晏子的人性特点,从“使楚”看晏子机智幽默的外交辞令;可以学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让学生清楚召公的政治眼光和果断的勇气。这种跨文本的进行比较人物性格,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从而增加写作的营养。
二、跨文本感知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孔子是圣人也是人师,学生在《孔子的弟子们侍坐》一文里读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课本中《孔子的弟子们侍坐》之后,让学生用《孔子给我的印象》为题目写作文,很多学生谈到孔子没有断然否定学生自己的选择,而是颇有耐心地让四位学生各述其志,并且积极高兴地谈论他们之间不同的志向。但是,这是不是孔子性格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层面的性格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个伟大的圣人,必定有他的人格魅力所在。这时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申到读本里面去了。在读本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其“当仁不让”的性格(在“主义”和坚持自己的观点面前绝不害怕和后退的形象)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跨文本要把握倾向基调
阅读文章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通过对比阅读教本和读本的同类作品来掌握作者内心想表达的含义。在教本中汪曾祺写作的《胡同文化》,是对城市文化的解析,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可以试着与读本里贾平凹所写《西安这座城》对比阅读。二者都是面对传统文化,但是却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表达不同的感情:在无奈的怀旧中惆怅徘徊的汪曾祺,从胡同里查找北京人的人性;贾平凹面对“废都”的古城墙,却奋笔写出了一种宏大的中华文化魂魄的文章。把视角放在感情比照的阅读上,要有所取舍地确定重点,可以更好地发现读本的价值。
总之,教本和读本的关联必须与学生本身的“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显而易见,二者的结合势必产生更好的收获。要充分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咏梅.中专语文的特色教学研究.神州:下旬刊,2012(11).
[2]郝丽萍.中专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之浅见.科学之友,2008(12).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