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彼之园,爰有树檀:用智慧去寻找写作乐趣
2013-05-17刘莉
刘莉
摘 要:作文的教与学一直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面前的难题,在分析了传统作文教学弊端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通过阅读积累、思维训练、互动评改等环节,把写作转变成一种智力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状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方法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要花掉三节课:一节课讲要求、激兴趣,一节课学生写作,一节课教师讲评。如此费时、费力,那么效果如何呢?用一个词来形容——“不讨好”。学生提起作文叫“作难”,老师说起作文叫“年年种树年年死”。笔者也是在作文教学上“屡败屡战”,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写作,怎样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写得开心?
笔者在理科班发现学生很喜欢数学,甚至喜欢做很难的数学题,但却很讨厌作文。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是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和潜能,很容易取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快乐。这让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教授的班级,不管哪个学科,学生都非常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他意识到一切智力活动学生都喜欢,并且这个喜欢是可持续的。这个观点也符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因此,我们要用多种方法,把作文转变成一种智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状态。
一、源于阅读——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蒋子龙说:“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阅读可以弥补智力的不足。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就作文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与写作就如同蜜蜂先采百花而后酿蜜一样。没有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写作的“薄发”或“多发”。激发写作状态,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开卷”都是“有益”的,要选择适合的书籍,才能打开活跃大脑的大门。一般来说,大学的老师都会在学期伊始,给学生列出需要阅读的书籍,中学的老师,则应亲自引导学生读该读的书籍,小学的老师,有的甚至亲自编辑适合自己学生看的书籍。不管怎样,老师要不怕麻烦地选好学生看的书籍,那样学生才会喜欢阅读,而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进入大脑、沉淀于心的阅读。
有了阅读的积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文章中的佳词妙句都可以在阅读中尽收眼底、牢记在心。但是:有的学生还是和笔者唠叨,不知道怎样运用这些材料。每每跟他们介绍了别人的优秀作文,自己才恍然大悟,这些材料我也知道呀,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带着智力去阅读,这些材料在他们那里成了不活动的“货物”。所以,在引导他们阅读的时候,材料要成为人的精神因素,占据人的思想。不是记住别人的材料,而是要记住自己的思想。如果自己写的尽是别人的材料、别人的思想,那么他的写作就不会有热情,那么他会越写越枯燥。这就是之前有关专家斥责学生的高考作文,里面尽是李白、屈原、杜甫、沈从文……千篇一律,没有学生的真性情,让人乏味。
“且行且思,雕刻时光的同时,我们也雕刻着自己。”“在杏花梨花树下睡个午觉,在书籍垫成的枕头上,我的思想在默默地吐故纳新。”阅读,就是要在获取他人智慧结晶之后悟出自我的思想、体会。所以,在作文训练的初级阶段,最多的就是借助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仿写,这类似数学题中同类题目的举一反三,当熟稔之后,就提升难度。
二、赖于写作——遣词造句真情溢,思维训练好处多
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说话。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要有话说;其二,话要好好说。如何说话才算好呢?能激活读者大脑的话便是好话。要激活读者,首先要激活作者。许多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处于凌乱状态。
1.要激活学生的大脑
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积极的、自主化的。在面对作文题目时,我们不能马上动笔,而应激发大脑的运作。真正的写作状态应该是袖手于前,疾书于后。教导学生面对作文题时要“袖手于前”,就是要思索立意、材料、结构等,其实大家都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道理。学生一般不爱做这件事情,那么,我们要把他们往智力状态上引导,多做一些有益于脑力运作的练习,而且让他们养成习惯。让学生常做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会把学生引进思维之门,因为任何的思维训练,都会让学生喜欢。
2.要激活学生的生命状态
作为读者,其生命状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刺激陌生化,陌生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我们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新鲜信息,诗词中同是说“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诸语,说“夕阳”,便有“落日”“晚照”“夕照”“斜阳”“余晖”“残照”“残阳”等等,文人墨客喜欢游戏文字,正是体现了“信息刺激陌生化”这一原则;二是思维模式“立体化”,《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因此,激发学生常借比喻、拟人或寓言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如:
①她的样子很温柔。
②她的样子柔情似水。
3.认知选择情感化
在认知过程中,个人重视的首先是符合其欲望、情绪的对象,因此,读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较“摇”好,原因在于一个“弄”字,“花不复花,影不复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这也是在作文中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原因,用情真意切的语言来叩击心灵,最好不过。
有脚的人不过的是登在山巅眺望人世,坐在轮椅上的他却是行在空中俯视人世,他那明净文字,智睿的语句如太阳的一缕晨曦洒照在清露上,折射着清凉的愉悦。残缺的身体表达着健全丰满的思想向内涵,超脱自我走向宏大。温醇如酒,缕缕清香,脉脉温情,这种丰满的思想意识让我们忘怀他不能行走的双腿。(《在地坛,我遇见史铁生》)
我们不难发现,该生的遣词造句,情感的细腻真挚,都是建立在智力活动的基础上的。激活学生的大脑,沟通作者和读者的生命状态,以写作为“场地”,与文字来一场“智力竞赛”。
三、精于交流——兼容并包促提高,智慧无限显乐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作文教学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老师水平再高,启发再到位,如果学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那同样是失败的。其实,作文的评改阶段,是学生再次审视自我、取长补短、拓展思维空间和提升语言表达的最佳阶段。可是综观之,许多时候的作文评改,只见红红的分数、优或良的等级,要说有批改也只是圈出错别字,在文章的末尾写上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评语,让学生不知所以然,如:“中心明确,但不够鲜明”或“立意较好,但写得不够深入”等。学生面对作文单一的读者,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就更提不起作文的兴趣,只能是恶性循环。
激发学生写作状态,不能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不能让学生“闭门造车”,而需要交流。这个交流,有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有同学和同学的交流,有学生自己新旧思想的交流。因为一篇作文,让我们彼此沟通,自我修炼,真的是一种享乐。
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而交流作文,就是要让学生从他人的失误中窥见自己,在修改展示作文中得到自信心的满足。我们可以把批改作文与讲评作文合二为一,根据不同年段作文的要求,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等级与标准。如:入格作文需要什么条件;升格作文需要什么要求;甚至满分作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要心知肚明、牢记在心。每次写了作文,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写作状态,给自己评一个分数。作文收上来后,作文小组的学生也会在欣赏后给出一个分数,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作文情况给出一个评分,这样一篇作文有三个分数,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观众。笔者班级中许多学生都属于中等作文水平,这种交流,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如智力游戏一般,学生在与文字较劲,其乐无穷。以下就是一篇学生自己修改后的作文开头:
曾几何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自己思想的土地上彷徨、呐喊;曾几何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自己灵魂的土地上耕种、渴望;曾几何时,“我不相信”的北岛在自己精神的土地上质疑、逡巡……
——《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锦绣华章也不能一日就谱出,只有在反复的交流,润色之后才能流光溢彩。但是,在这个“智力游戏”中学生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获得了有所发现的快乐。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是,当务之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探求最佳的写作状态,《诗经·小雅》有载:“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在写作这个可爱的乐园中,还有许多我们要寻找的“树檀”,在这场寻找的游戏中,只要语文老师付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全部的智慧,引导学生进入这个乐园,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定能发现此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肖培东.阅读,改变河流的走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02.
[2]司庆强.动情点:让作文灵魂颤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2-01.
[3]兰新莲.做有情学生,写感人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2-02.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