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言板

2013-05-17

南都周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西米亚教授

点题

007:现代布波神话

本期主持:图宾根木匠(影评人)

长期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一直存在着“布尔乔亚对抗波西米亚”的社会症候,亦即基于市场理性和商业文明的“无聊”世俗生活,与饱蘸浪漫文化冲动的“自由”生活理念,二者之间消弭不掉的剑拔弩张。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甚至把“布”、“波”之间的对抗看作是资本主义真正的丧钟。不过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种调和了“布”、“波”矛盾的生活方式,正在新兴精英人群中蔓延—自从大卫·布鲁克斯把“布”、“波”二字糅在一起用“布波族”来称呼他们后,已迅速风靡全球。

世界电影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商业回报最成功的电影人物—007,其实也带有鲜明的布波族特质。当然,007初登银幕是在半个世纪以前,所谓的布波族在社会学意义上还没出现。不过电影毕竟是“梦工场”,一直提供着某种避世的浪漫造梦功能,所以,007无意间成为了布波族的银幕预言。

007总是与跑车、名表、美女为伍,衣冠楚楚,风流倜傥,身边尽是奢侈玩意儿,完全是一副职场精英的做派—一个布尔乔亚的成功模板;同时,他又行走在法律的边缘,执行着危险的特工任务,环游世界,出生入死,从不用上班打卡,陪客户吃饭—就像一个现代都市里的波西米亚游侠。两种特质在007身上水乳交融,正是一个标准的布波族形象。

在好莱坞的煽乎下,007已成为银幕上的现代布波神话,而他为国家卖命,又调和了这一形象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关系。聂绀弩先生曾评价被称为“御猫”的展昭是中国体制外游侠被官方收编的标志,由此来看,布波族代言人007无非是又一只皇家“御猫”罢了。

记者手记

也许马若德有些孤独

采访麦克法夸尔(马若德)教授是在两个多月前,但我对这个外国老头的印象很深刻。和教授对谈时,他也很欢迎我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那些想法有些幼稚,老先生也饶有兴致,耐心回应,在一个小时的采访里有问必答。

他的 “文革三部曲”第三卷前言中提到一件趣事:1990年,他在上海的一家书店看到前两卷在售,中国社科院的陪同走上前告诉那位正在翻阅的读者,如果购买该书,作者可以为他签名。

我不知道签名这事是教授的本意,还是那位陪同的主意,但教授显然是很重视读者的—当时,那位读者回答“我在等第三卷呢”,这让教授很羞愧,时至今日,这卷书终于出版,教授依然挂念着当时那位读者,希望他对此满意。

我在想,或许海外的中国研究学者,多少都会有些孤独感,所以会特别重视读者的想法和共鸣。毕竟研究的主体远隔重洋,研究者也不多,读者恐怕也不在众,教授也曾在文章中说过,以前的研究多数时间就是一个人工作,所以当这些中国研究学者在研讨会上聚在一起,与同行、与读者发生思想碰撞的时候,我在现场感到的那种真诚而愉悦的气氛特别强烈。

教授没有说他最后有没有给那位读者签名,但我想他一定是愿意的。(本刊1月21日人物报道《麦克法夸尔:没有“文革”,就没有改革》记者 洪玮)

猜你喜欢

西米亚教授
来自波西米亚
波西米亚狂想曲
捷克:一段波西米亚狂想曲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教授的谜题
7.《枕边的波西米亚》
开心格格
波西米亚浪漫曲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