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2013-05-16梁欣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歌唱

梁欣

近十年来,随着美声唱法的推广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美声唱法也在不断发展,并与中国的民族音乐相融合,逐渐发展成为适合中华民族的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 发展历程 音乐融合 民族化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音乐融合与借鉴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近年来我国年青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

“传统的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大多采用腹式吸气法,其特点是气吸得深,但量少,而形成的吸气管道比较长,不利于高、中、低声音的统一。”民族新唱法由于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控共鸣为主,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的声音亮丽、集中、穿透力强。以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增大音量,加大民族声乐的震憾力和艺术表演力。使高声区不但亮丽,更有美声学派金属般的声音。歌唱中,三个共鸣腔往往配合着使用,而不用美声学派的混合共鸣的方法,目的突出民族性。在对语言的美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鸣的作用虽然不如鼻腔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对调节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国家一级演员宋祖英,我们可以从她历年春晚上演唱歌曲的声音和处理作品的手法上听出来变化。她早期的作品例如《辣妹子》《小背篓》《兵哥哥》等,都是用气短促,声音明亮单薄为主要特色,那是中国的纯民族性唱法。而后期的则体现出美声唱法声音的浑厚性、管道的通畅性和声音的柔美性。宋祖英在接受一些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说:我是将美声唱法的科学原理融近民族唱法里面,从而行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演唱风格。

二、美民唱法的相同性和相对性

比较和研究两种唱法之间的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艺术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唱法在注重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同时,又体现着美声唱法的艺术性与完美性。

1.美民唱法的相同性

(1)追求声音完美的相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唱法都要求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是哪一种唱法在歌唱者都需要具有足够的气息和持久性的演唱能力。在声音明亮、吐字自然、控制音量强弱的程度上都能一致。

(2)呼吸位置的相同性

两种唱法都有优美的音质,这足以证明是正确运用和控制气息的结果。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原动力。歌唱的呼吸并非生理上的自然呼吸,它是一种在自然的基础上由人工训练出来的技巧,是运用到习惯成自然才表现的“自然的动作”。

(3)声音的高位置的相同性

我国的民族唱法借鉴了京剧唱腔,而美声唱法也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的很多技巧,这也足以说明了两者在声音安放的位置上是相通或是相近的,尤其京剧唱腔中的青衣唱法喉开气深,整体贯通。老生的唱法自如、轻松、灵活,高音运用男高音的极限,足以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相比,所以美声唱法需要高位置发声,民族唱法也同样需要高位置歌唱。

(4)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的相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讲究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都需要高位置、深呼吸,都强调声音、气息向相反的方向走,两者都不能用挤塞喉咙的方法歌唱。都主张用打呵欠状态或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歌唱。 2.美民唱法的不同性

(1)共鸣方面的不同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

(2)声音走向的不同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腔、额腔蝶腔)后再送出来。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有如抛物线,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声音亲切、自然、直接,也讲究高位置,忌“窝”着唱或“包”着唱。

(3)音域的不同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民族唱法,作品音域一般不宽,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动很大。

(4)咬字部位的不同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

三、合理借鉴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

1.推动中国特色美声艺术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借鉴的问题

美声唱法要立足于中国,就要学习一切艺术的长处,但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更注重消化、吸收,使其真正融入到美声艺术中,为我所用。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既要追求汉语发音的“字正腔圆”,又要保持传统美声唱法的歌声特征。要继承和发扬美声唱法,就要向民族演唱艺术学习的意识,从民族唱法中汲取营养,掌握了高超的美声唱法技艺,又能很好地把民族风格融入其演唱中。近年来,民族唱法大量借鉴西洋唱法发声技巧,讲究喉头下放,拉长发音管,这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我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也具有了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2.培养复合型声乐人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声艺术

在发展美声唱法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原理更多的被认可和借鉴。比如,古老的秦腔剧种,由于黄土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高原凄凉的唱腔。由于时代的变迁,秦腔和当今青年的审美情趣有着一定的距离。为了使古老的秦腔剧种能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从唱腔、乐队、音乐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特别是秦腔界的很多演员都开始注意到美声唱法中的打开,“放松喉咙的歌唱技法的运用,从而克服挤、紧的用声习惯,使得这一唱法被当今人们所接受。”例如《千古一帝》以及《迟开的玫瑰》等,无不流漏出声乐歌唱技法的痕迹。

四、结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又都与众不同。纯正的美声是需要引进的,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要能够产生一些适合中国人演唱,并且能为中国人所喜欢的演唱方法。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歌唱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