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与幸福教育的内涵探究

2013-05-16李莹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生命

李莹

通过梳理文献和追溯西方国家的积极心理学,探究幸福与幸福教育的内涵。旨在提高人们的幸福意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抛砖引玉,以促进教育幸福的早日实现。

幸福 幸福教育 内涵

幸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概念。就连康德也十分丧气地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一、幸福的涵义

1.西方文化中的幸福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期,先哲们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希腊第一个对幸福做出理论思考的是梭伦,他认为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拥有财富的多少,幸福在于“善始善终”。柏拉图认为,“人由灵魂与肉体组成,人的使命是使自己从肉体的情欲中解脱出来,用理性支配自己,追求善的理念,追求神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中世纪封建社会宗教统治时期,在神学家们看来,生命的唯一价值在于忍受眼前、身边和生活中的各种痛苦,以期死后灵魂进入天堂,在天堂沐浴“幸福”。顺从、禁欲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人们宣扬赤裸裸的欲望,追求感官刺激,夸大了物质生活的幸福作用。注重生命的存在和维护生命存在的物质生活利益。霍尔巴赫说:“利益就是人行动的唯一动力。”费尔巴哈说:“所有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理解并意识体会到实践活动的目标和理想实现,从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幸福是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儒家认为身体的健康长寿、生活的富裕、心灵的安宁无纷扰、道德的高尚这些都属于幸福的范畴。周敦颐说:“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儒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泰然”。

道家的《庄子·让王》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返璞归真,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其平和自然、与世无争的状态中,要求世人摆脱世俗的束缚、放弃对名利的争夺。道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自然”。

佛家认为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涅槃”境界,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对禅宗来说,人生即苦,而且苦海无边,唯一的途径就是“悟”,而且是“顿悟”,即不需要静坐修持,只需将禅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力,郁郁黄花莫非般若”“砍柴担水,无非妙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佛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超然”。

3.当代人们眼中的幸福

刘次林认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

王帅指出,幸福不是等待一个现成的结果,而在于不断创造的过程。创造过程中的高级精神享受,正是创造者莫大的幸福。

汤力维认为,幸福感是实现人生意义时的积极的心理感受,是人们对自己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协调以及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身与心、知与意、主观与客观、快乐与功能、发展与享受、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认为,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心灵震颤。

4.对幸福的界定

幸福是个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达到某种程度的完美与和谐统一的一种生存与发展状态。物质生活的充足丰盈是幸福实现的最根本基础。精神方面的追求,即实践与劳动、发展与创造、超越与进取是幸福保持永久生命活力的关键因素。幸福属于有价值的人生。幸福是个体的正当需要或人生重大目标、理想实现后的一种满足愉悦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因人而异,因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和既定目标而异。

二、幸福教育的理论基础

幸福教育的研究起源于西方的积极心理学对幸福感的关注。西方哲学中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有两种不同的学说:快乐论与实现论。快乐论认为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而实现论认为幸福就是“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积极心理状态”。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承,现代积极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存在两个分支,其一是“主观幸福感”,其二为“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人们对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平衡的一个结果,当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时,个体就会产生主观幸福感。幸福被理解为快乐、愉悦。心理幸福感研究者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幸福应该从人的发展、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幸福是自我实现的状态。人通过技能的发展来达到潜能的实现,通过这种潜能的实现,个体可以体验到自我实现,即“通过发挥潜能努力达到完美的体验”。

三、幸福教育的内涵

刘次林指出,幸福教育就是要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的情感上,使教育造福于人。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

张忠仁认为,幸福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期望水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人们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

樊亚奎说,幸福教育的内涵就在于“培养一个幸福的人,这个人通过教育能够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够感受自己生活的价值,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这个人能够在教育的引导下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中的每一段时光,以一种积极的精神去创造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充实”。

一方面,幸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深厚幸福情感的人。教师要渗透并帮助学生了解、领悟、树立正确科学的幸福观。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幸福意识、幸福层次,提高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能力。

另一方面,幸福教育的过程是幸福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能深刻体会到幸福感。具体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活动中,体会到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豪感,职业价值幸福感。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始终沐浴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时的满足感、克服困难挫折后的自我超越感等一系列积极的心理感受。在幸福教育的课堂上,师生相互作用,达到精神价值的共同丰富。

参考文献:

[1]欧美燕.论学生的幸福之维[D].2007.

[2]张旭耀.学校教育与人的幸福生活[D].2009.

[3]朱丽萍.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幸福感的策略研究[D].2010.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生命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幸福感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