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自由起跳”技术个性化探索
2013-05-15王兰巧张智敏
王兰巧,张智敏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随着现代训练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比赛中优秀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许多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的、规范的运动技术,一次次的在国际大赛中,与一些成绩突出的优秀运动员表现出来的技术发生碰撞与矛盾。这使得一些田径专家开始反思:运动员技术个性化的问题。对于撑竿跳高项目而言,它是田径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非常快的平跑速度,而且还要具备非常良好的空间感觉。技术环节环环相扣,任一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整个动作的成功率以及成绩的高低。尽管技术标准一致,但表现在每一个运动员的身上却另有不同[1-2]。如布勃卡和塔拉索夫,同是越过6米高度的优秀运动员,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却有一些差异。本文旨在探索运动技术因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差异,为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优势特长的保持和发挥提供技术理论方面的支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3-6]。
表1 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选手基本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有关撑竿跳高、运动生物力学以及运动技术个性化方面的书籍;查阅了有关撑竿跳高技术和有关技术个性化方面的文章,借鉴过去有关部分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技术数据,进行比较;了解了撑竿跳高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运动技术个性化的研究现状,为运动技术个性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及铺垫。
1.2.2 生物力学摄影测量法
采用平面定点扫描摄影测量的方法,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比赛的跳跃进行了拍摄,拍摄距离为20 m,摄像机镜头距地面1.2 m,主光轴距穴斗前沿向后4m处,拍摄频率为100 Hz[7-8]。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软件SPSS11.5版,对解析出来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计算以及其他数据处理,结合运动技术原理,对各个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根据统计出来的相关数据,结合运动技术、运动训练原理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对运动员表现出来的技术指标,进行归纳、分类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技术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后两步步长情况分析
从表2可看出:刘飞亮倒2步与倒1步步长之差为0.19 m,而杨雁盛2次跳跃时,倒2步与倒1步之差分别为0.25 m和0.29 m。说明2名运动员在起跳前的2步步长符合跳跃技术的技术要求,体现了优秀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2.2 起跳过程中速度情况分析
表2 运动员最后两步步长情况
统计表明:梁学仁起跳前助跑最高速度可达到9.12 m/s,而腾起初速度只有7.31 m/s,水平速度损失达到1.81 m/s,水平速度损失率为20%;而杨雁盛2次跳跃的助跑速度为9.37 m/s和9.30 m/s,腾起初速度为7.62 m/s和7.36 m/s,水平速度损失率为19%和21%,其中成绩为5.72 m时的水平速度损失率低于成绩为5.50 m的水平速度损失率,说明水平速度损失越少,成绩越好。
2.3 起跳过程中撑竿变化情况分析
表3 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撑竿变化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几名优秀运动员的撑竿硬度越大,成绩越好。而从杨雁盛的2次跳跃可以对比得出,杨雁盛撑竿硬度提高了,而握竿高度相对降低,这也是其技术改进的部分表现。而刘飞亮的竿弦角为34.5°,说明其起跳效果较为突出。
2.4 起跳过程中的时间、角度情况分析
表4 运动员起跳时间、腾起角及起跳点情况
从表4中可以看出,杨雁盛2次跳跃中,起跳时间都比较短,是优秀运动员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腾起角来判断,腾起角越低,成绩就越好;而杨雁盛在2次跳跃中,起跳技术表现的较为突出,撑竿对人体的约束相对较小,使得人体处于“自由状态”,便于取得好的成绩[9-10]。
3 结论
1)梁学仁,助跑水平速度较快,损失率较低,撑竿硬度较大,握竿高度较高。
2)刘飞亮,助跑节奏较好,撑竿硬度大,握竿高度高,起跳时竿弦角较大,起跳腾起角较小。
3)杨雁盛,助跑节奏较好,撑竿硬度大,握竿高度较高,起跳时间较短,腾起角较小。
4)许刚,助跑水平速度快,撑竿硬度较大,握竿高度较高。
[1]孙南.论撑竿跳高的自由起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83-984.
[2]孙南.撑竿跳高技术的变革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3):59-61.
[3]孙南.撑竿跳高腾越高度的主要构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65-67.
[4]张智敏,刘冰,孙南.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最后三步助跑及起跳技术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62-65.
[5]张智敏,孙南,冯青山.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分析[J].运动,2010(5):35-38.
[6]张智敏,孙南,魏彪,等.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自由起跳”技术个性化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35-38.
[7]陶于.我国男子撑竿跳高与世界水平差距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3,24(1):53-55.
[8]于兴文,高健,王振军,等.我国男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3):21-27.
[9]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2):467-471.
[10]陈光华,高升.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腾起高度的能量守恒定律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