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2013-05-14王向明张廷广
王向明 张廷广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其中,“脱离群众的危险”当属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重要结论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和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世界其他执政党兴衰存亡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的各种危险本质上都是脱离群众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大危险,虽然内涵各有侧重,但在本质上都是脱离群众的表现。精神上松懈、倦怠源于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地位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影响党群关系的问题;能力不足则不能为人民执好政,不能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最终也必然导致脱离群众;而消极腐败更会损害党的形象,招致人民群众的反感和不满。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基于“十月革命是依靠人民群众取得胜利”的经验,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是布尔什维克党能长期保持政权的关键。对此,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严厉告诫全党:“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就是说,没有得到工人阶级中所有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带领或吸引落后阶层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随着时间的推移,列宁对脱离群众的危险也越加警惕。他在《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的论断。列宁对党群关系的重视和探索使布尔什维克党形成了应对复杂局势和困难时期的强大力量,不仅巩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还进一步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历来都高度重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在由他主持起草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完整、精辟地概括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下,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题讨论和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特别是在认真总结苏联和东欧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教训之后,江泽民同志于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新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对列宁相关论断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对党群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他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提出,其实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以人为本”是新时期贯穿所有党群工作的价值要求,也是新时期处理好党群关系的重要方法。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八大以后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行动,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高度重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时刻心系群众,始终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办好事、办实事,首先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才能自觉筑起一道避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和消极腐败的“防火墙”。
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根本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以来发生了四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带领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跨越。第二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第三件大事是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苏联解体。第四件大事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其中,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都取决于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和大多数依靠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而走向执政地位的政党一样,苏联共产党也拥有一段党群关系良好的历史时期。布尔什维克党(“苏联”建立后,改名为“苏联共产党”)曾以“和平、土地和面包”为口号激励人民群众为新生活而战斗,其领导人和广大党员更是为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布尔什维克党以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心声和关爱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拥护,形成了血肉般的党群关系。十月革命初期,布尔什维克党以“两个压倒多数”的骄人成绩宣告在党群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个是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代表席位上赢得了60%的选票;另一个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反动统治的旧军队中赢得了绝大多数军人的支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脱离群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堵塞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政治运动的频繁发生使广大领导干部放松对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关注。正如前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反思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时指出的:“现实生活中很难把经济与政治分开,但是,我们这里跑在前面的总是政治。”苏共尽管对经济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始终没有使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得以扭转。从工业与农业的比重看,工业总产值在1917-1987年70年间增长了329倍,而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4.5倍;从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比重看,生产资料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长期超过了80%,而消费资料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长期不到20%。农业、轻工业长期发展滞后的状态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相矛盾,从根本上影响了党群关系的发展。更令人震惊的是,苏共党内还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以苏联1945年规定的高级阶层特定工资制为例,在机关、企业、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或具有高深学识和丰富经验的人的特定工资一般是2200-3000旧卢布,以后最高额也不超过5000旧卢布,而身处特权阶层的部长的月薪高达27000旧卢布。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他的《莫斯科日记》里曾这样描述:“那些达官贵人的生活足够说明问题了,他们过着一种特权阶层的生活。与此同时,人民却依然为得到面包和环境(我指的是房子)而艰苦地奋斗着。”长期对群众物质生活改善的忽视、农业与轻工业发展的长期滞后、特权阶层的形成等表明苏联共产党正在脱离群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解体前夕,《真理报》曾发起过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多数苏联民众都认为苏共不再代表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体党员了。这一结果无疑和当年布尔什维克党被人民群众以高选票推上执政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于1926年10月14日在致联共(布)中央的信中针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可能出现脱离群众的现象发出过一条警告,即“在历史上从未见过一个统治阶级整体上生活条件低于被统治和从属阶级的某些分子和阶层。历史把这种前所未闻的矛盾留给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巨大危险恰恰在于这种矛盾。”遗憾的是,苏共中央对这一警告却不以为然。
切实坚持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关系,就必须始终切实坚持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
第一,切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引领方向、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切实做到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就必须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要坚持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兼顾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尤其是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得到维护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对个人利益的维护和照顾。二是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苏联解体的教训表明:一味偏重生产资料生产、偏重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消费资料生产、忽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模式,既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长久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我们党在新时期要汲取苏共的教训,继续处理好生产发展同生活消费之间的关系,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才能保证决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算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第二,切实依靠人民群众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英雄,也是党获取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其面临的各种问题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解决好。首先,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作出科学的决策。回顾党的历次决策可知,凡是最终成功落到实处并为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决策无一不是党充分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而作出的,无一不是党充分吸收群众的建言献策而作出的,无一不是得到人民群众最大认同而作出的。党在新时期的各项重大决策事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更应该充分依靠并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其次,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落实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决策。每一项决策的落实都是依靠无数人通过诚实劳动、踏实工作、艰苦奋斗的结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决策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实现的动力。切实依靠人民群众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才算真正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切实让人民群众来检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绩效。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的绩效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其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度。首先,党要切实让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决策。人民群众只有参与决策,才能对决策的内容充分理解,才能明确后期绩效检验的标准。其次,党要鼓励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实践活动,才能明晰各项事业建设绩效的真实状况。最后,党要切实让人民群众最终参与检验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建设绩效。人民群众只有真实参与了建设绩效的评价环节,并将评价的结果反映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因此做出相应的改善,才标志着现代化建设的绩效由人民群众来检验这一工作最终落到实处。
第四,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社会持久稳定,不利于良好的党群关系的形成和保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表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我们党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落实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加强社会保障与民生建设,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依法惩治和取缔以贪污腐败、走私贩毒、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获取暴利的行为。只有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使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感谢党、从内心佩服党、从内心拉近与党的关系。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沈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