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要重视媒体自身观点
2013-05-14王世甫
王世甫
没有采访就没有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的形态就不完整。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广泛传播的社会,大大小小的媒体从数量上呈增长趋势,并且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加剧,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抵达我们生活的同时,我们有权利对媒体提出新的要求:除了提供信息,还能再多点什么?一个不陌生的词语出现了:“观点”。而作为电视新闻,在向受众传播基本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向受众灌输着某种观点、看法和思想,也就是媒体观点。那么,作为电视新闻实践形态之一,电视新闻采访和媒体观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电视新闻采访又如何更好地为媒体观点服务等问题,很值得探讨。
一、电视新闻采访与媒体观点的定义
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记者代表无法出面的观众进行的、有选择的活动。记者凭新闻敏感去了解各种情况,挑出有价值的、重要的内容,或者从受众反馈的情况得到新闻线索,或者从大众传播工具中发现线索或可疑之点,继续深入“挖掘”。电视新闻采访实质上就是记者根据新闻的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记者所提出的问题,介绍的经验,写出来的稿件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产物。新闻采访就是要提示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根本特征,没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调查研究应该是记者首要的、经常性的工作任务。
媒体观点就是在新闻记者对某一客观事实的分析、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记者的采访报道一经媒体播发,其中的思想观点代表的就是媒体观点。媒体观点实质上就是对单条新闻观点的集合,是建立在单条新闻观点之上形成的观点。因此,单条新闻的观点对媒体观点的形成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二、电视新闻采访也是一种产品,需要重视媒体观点
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媒介市场的成熟,电视新闻的双重属性——反映与影响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和体现交换价值的商品属性已成共识。电视新闻如何能够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也成为媒介人最关心的话题。这种变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无疑是好事,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面临越来越开放的信息环境和全球性的传播竞争,做大做强本国传媒迫在眉睫。然而,深入考察媒介运作的现实,又会发现,一些媒介在信息传播和产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和相互间的支撑,妨碍了媒介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媒介品牌的打造,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从责任和使命的角度来说,社会转型时期变革的潮流使得似是而非、面目模糊的观念、思潮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令人无所适从。这时候,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必须有所担当,担当起廓清观念的职责,从而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助一臂之力。
从媒体本身的角度而言,能否成为一家有观点的媒体意义重大。业界的有识之士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得上成功的媒体?资产越大越好?广告额越高越好?发行量越大越好?这些都是支撑媒体活下去的命脉,当然重要,也的确存在着利润至上的媒体,能够想象一家有力量、有影响力的媒体,会是一家毫无观点的媒体吗?
三、电视新闻采访如何传达媒体观点
采访报道反映的是客观事实,但客观事实毕竟是由人来反映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客观事实的态度问题。
记者报道什么,本身就是思想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思想的介入。报道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他所描写的情景之中,这不仅是表现在他自身的参与上,更是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报道形式和对报道内容的取舍上,所以,记者的报道必然存在某种观点。
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职业见证人,他描写事实,保证事实的真实性,但他不可能以同样的分量记录下各种不同的说法。新闻是一种信息,新闻被接受的方法和传播新闻的方法一样重要,为了受众更好地接收,记者必须找到有效地说服他们的语言。但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复杂的,当记者选用这个词而不选用另一个词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种解释,并且同时有可能掩盖了另一种解释。电视画面也是一种语言,电视记者拍什么,从哪个角度拍,拍多长时间等等,都能反映一个记者对事件的看法,反映记者的立场和媒体观点。
四、电视新闻采访必须把握新闻的“度”
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电视实践形式的个体元素,要服从、服务于媒体观点,而不能凌驾于媒体观点之上。要充分体现媒体观点,电视新闻采访就必须把握好新闻的“度”。
所谓“度”,就是新闻的分寸要适度,角度要科学,时机要恰当。不管是正面报道还是批评性的报道都要掌握这个原则。正面报道是弘扬主旋律,是把那些合乎客观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物传播开去,显示它的合理性、进步性;而批评报道多是把违反客观规律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暴露给全社会,提示其不合理性、倒退性。从新闻的客观规律出发,不管是正面报道还是批评性报道,都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决不能夸大或歪曲事实。
强调把握新闻的“度”,一方面是强调突出主旋律,把握好正面宣传的“度”;另一方面,还要强调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客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要把问题性报道搞准,就要用辩证的观点来驾驭。因为问题性报道所反映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冲突性、对抗性表现得更鲜明、涉及的问题更复杂,问题的实质往往又深藏在表象的背后。如果记者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些矛盾冲突,采访报道的观点就会出现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