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动中国的台湾老兵

2013-05-14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宋书金门骨灰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2013“感动中国”之高秉涵的颁奖词

从台北车站出来,信步而行,三分钟即到馆前路站前大厦。老兵高秉涵作为执业律师,已经在此工作了几十年。如今,78岁的他退下来了,却每天都来“上班”,收发邮件,会见客人。为了完成乡亲老兵们的宿愿,他将百余位孤苦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陆家乡。这桩事,他做了二三十年,还在继续。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 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

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

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1948 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 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在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

少年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 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

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其中一人,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 年,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金门逃兵”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

那个“金门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海水冲涩了眼睛,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 “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没带武器!”可没想到,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他的怀里,还紧紧揣着当年给母亲抓的药,十几年的岁月,早将药片磨成了粉末。得知他因思念母亲才铤而走险,高秉涵当即泪如泉涌。“换作是我,假如海对面就是菏泽,我比他逃得还快。”依军事法令,敌前逃兵,一律死刑。尽管是执行公务,但毕竟充当了“探母有罪”的杀手,高秉涵至今不能释怀。“我是含着泪,写完对他的判决书的。”行刑前,他劝逃兵喝下一瓶高粱酒,“枪决时,犯人已经烂醉,这样会减轻点痛苦”。

高秉涵答应逃兵,有朝一日,把他的骨灰带回厦门,还给他的妈妈。1987年海峡两岸开放探亲,高秉涵第一件事就是去厦门寻找当年那个逃兵的母亲。然而,革命大潮冲洗过后,地名变化,村庄消失,过往的一切都已无迹可寻。

这桩逃兵案,深深地击痛了高秉涵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每次想到家乡,想到自己的母亲,他都会痛哭流涕。“不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高秉涵的这句感慨,令很多人产生共鸣,潸然泪下。

有一年,有菏泽老乡来到台湾,带来一件珍贵的礼物:家乡的泥土。高秉涵分到一勺泥土。“泥土何其多,唯独故乡贵”,他把一半土珍藏在了自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另一半则分七次掺在茶水中喝了,“那是家乡的味道,甜的。可不是咕咚一声咽下去,含在嘴里半天才舍得咽下去。”

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 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 35 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 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悲莫悲兮伤别离,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0 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与亲人团聚。74 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

高秉涵的家里有个地下室,那里有他父母的塑像和母亲的遗物,还有很多坛生前委托他带回家乡的老兵骨灰。这些骨灰的主人和他一样,都是年少时逃难到台湾,日夜想家却无法返乡,他们生前常说,活着不能衣锦还乡,死了也要魂归故里。可是,帮这些孤苦老兵把骨灰运回老家,却没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只有高秉涵,二三十年来,一直坚持带骨灰坛回大陆。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甘肃,一百多位老兵的骨灰,都由他抱着返回故土。

综合改编自央视“感动中国”及《时代周刊》等

猜你喜欢

宋书金门骨灰
一顶花草帽
我的新伙伴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把骨灰埋在球场
盗窃、贬损骨灰入罪的法律思考
My Winter Vacation Plan
我死后骨灰撒稻田
宋书寒吴焕琴招贴设计作品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下篇:九·一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