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和下放的权力还不够大”
2013-05-14王全宝
王全宝
截至7月末,此轮“大部制改革”中新组建机构“三定”方案全部公布。同时,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取消和下放50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
“大部制”改革行将半年,反思改革。在魏建国看来,“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的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项目不够多。”
早年,魏建国曾有驻外履历,还曾挂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经贸厅厅长、党组书记,随后又调回当时的外经贸部,先后出任部长助理、副部长,分管西亚非洲司、机电科技产业司、援外司、经济合作局和机电商会。
2008年魏建国从商务部退下来后开始筹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后出任秘书长一职。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改革、国际贸易、海外投资和中非合作等,其所在智库研究领域更是广泛,包括国际、国内经济领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其智库成员囊括了重要经济部门的负责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成立之初曾被誉为“中国最高级别智库”。
之所以称其“最高级别”,是因为智库的“一把手”由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担任,副理事长既有现任部级领导,也有离职部委领导。因此被外界解读为最接近改革核心层的智库之一。
7月23日,就当前的改革以及权力下放等热点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建国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近日国务院又取消和下放50项行政审批项目,对此你如何评价?
魏建国: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共计117项。
实际上,在此次机构改革前,国务院已经进行过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和调整2400多项审批项目,占原有审批项目总数的近70%。
对于目前的行政审批项目,我认为取消和下放的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项目不够多,还要大力下放。
以企业海外投资为例,“走出去”涉及到繁琐复杂的审批程序,即便是中央企业,至少需要盖50~70个图章,而如果是地方企业,则需要盖70~100个章。计划赶不上变化,等企业拿到批文,可能商机已逝。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目前的大部制改革,你认为存在哪些问题?
魏建国: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面,我认为大部制改革不能是两个部委简单自然合并,这样就形不成业务上面的统一综合。
有些部门合并到一起了,但是关系没有理顺,职能也没有转变和整合。比如某些部委合并,原班人马直接加入,甚至连办公地点都不在一块儿。
即使是合在一起的部门,也只是原来两三个人的办公室增加到六七个人一起工作。对于工作内容,各自还是管理原来那些事务,仍然还是各自为政,根本没有体现出推行大部门制改革的初衷。
我认为,所谓的大部门制,就是要体现综合事务,综合协调,综合管理,综合服务。
目前有些部委合并,最多是把综合部门合并,比如办公厅、研究室、老干部局合并了。但在真正业务这方面,我认为仍然有空间合并,应该按照职能明确、定岗定编,不是部门数量的简单加减。
在我看来,衡量大部制改革成功与否,是由改革后的新部委是否真正体现了办事效率高、服务上水平、行政投诉少!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此轮“大部制改革”重点应该改什么?
魏建国: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求进行“大部制改革”。在我看来,政府部门机构的设置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要求,改革的实质上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把管理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面来,这才是改革的本质所在。
我认为,这次改革重点应该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来,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
中国新闻周刊:“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是职能转变中的一项,可以看出放权在此轮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亦是改革的突破口,中央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在你看来,这是为什么?
魏建国:在我看来,中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多利益集团。现在改革要把这些利益集团破除掉,着实要花费很大的力量和勇气。
目前浅层次的改革基本上都能顺利解决。但是深层次的,特别是硬骨头的改革,特别是牵扯到整个社会、经济、框架、体制的改革就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执政者拿出智慧和勇气动真格的。
另外,中国的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我们国家这种改革也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些对于我们下一步的改革确实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我们现在改革面临各式各样的阻力,利益集团是不愿意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这对执政者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阻碍,突破利益集团阻碍方能推动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改革涉及诸多领域,以企业改革为例,改革离不开创新,在你看来,目前影响企业创新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魏建国:实际上,创新在每一个企业的身上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展现,在具备一定条件和环境成熟的情况下,创新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并推动企业发展。
从政府层面来看,也是希望企业加强创新的。但是企业创新必须要有大的前提,就是有制度保障,并且敢于自我革新。
影响企业创新的最大阻力,我认为是来自于利益集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集团不愿意通过另一次的改革,也即创新把自己所得的既得利益丧失掉。
有的人说,既得利益集团是国企,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这些,有些既得利益集团可能比这还大。
既得利益集团难以割舍自身利益,不愿意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这对我们现在企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企业创新,你认为还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呢?
魏建国:我认为企业的创新需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下工夫:
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尽快地下放权力,包括审批权力,包括这次我们下放了117项,我觉得还不够,空间还会有。
作为政府改革,我想就把握住两个核心,围绕两个来进行。第一,保住国家的机密安全不受损害。第二,政府要依法办事,一个政府不管是哪个部门,都必须遵循依法办事的原则。
从市场层角度来讲,我认为要厘清中国市场经济是要采取真正的市场化运作,还是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于走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在哪里?
魏建国:我认为有三个难点,首先,经济改革的范围更广泛,这次改革已经从经济体制扩散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领域。
其次,改革对象增加,不仅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还要改革新的过渡性体制下面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
再次,改革难度加大,政府机构的改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垄断行业的改革都增加了我们改革的难度,改革难度开始逐渐显现。
中国新闻周刊:十八大之后,改革开始整体推进,涉及诸多领域,在你看来,如何让民众参与此次改革呢?
魏建国:此轮改革工作的着力点涉及了9个领域,包括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同时还涉及促进公正激发市场的主题活力。
在这些改革内容当中,我最关注的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三个平等,即权力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三个平等让每个人都能激发出更大改革的积极性,让每个人参与到改革当中,让所有人在市场性的改革中。
在这个游戏规则之下,无论是个人、民营企业、国营企业,还是东部或中部地区都有机会平等参与。
发改委把改革事项分到各个部门后,在新的形势下能够确实落实的话,我觉得最大的标志就是要把改革的潜能挖掘出来。
既然我们的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改革,如果把主导型改革向着民众参与的改革方式发展,我认为改革的可持续性、显效性就会越来越强。
在当前,政府闭门改革的推进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全面改革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让更多的智库、更多的民众广泛参与改革,而不能闭门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