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楼外藏着的另一个北京
2013-05-14马海燕
马海燕
8月一个流火的午后,在北京和平门做厨师的“90后”河北青年王之光又来到前门廊房二条的一家小门脸书店前。他不买,只是门口看看那些5元一本的书,两年前他在这里当保安,来这看书成为一种习惯。
书店的主人是一个“80后”北京青年,他并不出门迎客,仍在里间电脑前捣鼓自己的事情,直到客人走进门来。他把自己这家20多平方米的书店取名“正阳书局”,与500米开外的北京最著名的正阳门城楼遥相呼应,让这个隐藏在闹市里的卖书的地方有了古色古香的味道。
在一家挨一家的饭馆、土特产店中间,这家书局实在不起眼。甚至它的主人、生于1983年的崔勇4年前选址做客流分析时,也意识到这里不适合开书店。但他还是决定把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选择在这里,“因为这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地方”,崔勇的书局里还摆着拆迁时家里的门牌号“甘井胡同11号”。就是在这么一个小屋内,却藏着另一个许多人都不了解的北京。
收集家的记忆
2007年8月,也是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崔勇在前门的家和许多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改造的老房子一样,面临拆迁搬离。搬家的时候,崔勇发现了从没发现的曾祖父写的回忆录,这些祖上荣光不管是父亲还是祖父都没跟他讲过,自己对家族的历史如此陌生,一如北京这座城市他生于斯长于斯却对它的过往并不了解。他突然有了要把“家”弄明白的冲动。
崔勇开始收集属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从潘家园、报国寺各类旧货市场到废品收购站,现在他已经在圈里小有名气。崔勇说他的搜罗方法也没有别的,他可以超过市价一倍或几倍的价格收书,也有人有了好书主动给他送来,还有光顾这个书店后从海外给他寄书的朋友。
他收集的内容也从关于老北京的古籍、旧书到地图、照片、金石拓片、实物文献、老字号实物,逐渐拓展。这也越来越考验收购者的眼力。“过去吃古玩行,旧书铺这碗饭一是要有眼学,二是要博学,得有师傅带。”崔勇说自己全凭自学。
除此之外,社会捐赠是正阳书局重要的补充。前门大街老字号通三益在公私合营前装秋梨膏的陶罐,同仁堂平安散瓷瓶都是由读者所赠,六必居的酱菜篓原为人艺老编导张帆旧藏。清代南池子瑞成坊油盐铺的陶罐,数十片清代木隔断、窗棂等等,都是原住大栅栏的老街坊压箱底的宝贝,跟着他们的主人从老宅的新房,辗转数十年,最终在正阳书局有了安稳的归宿。
在他看来,实物和书籍有着同样的价值。如今,老北京的兔爷和瑞蚨祥茶庄的老茶叶盒子、胡同里的门牌号、砖雕一同堆在书店里,有的卖,有的就是个摆设。
“我以前是一个特别不喜欢看书的,中学时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始终停留在第一章。”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的崔勇是一个标准的工科生,但现在看王军的《城记》,他会翻过来调过去看,那里面不仅仅是书,而且是记忆。
如今,他会告诉你哪是明代以来北京最繁华的商市,“头条”“二条”“三条”都有自己的说道,他的书局所在的“廊房二条”是过去的金店、银店、玉器、首饰楼一条街,早年间拉洋车的都知道这儿可不是一般人都能进来的。
这里是另一个北京
崔勇自己最喜欢的是王永斌的《话说前门》,虽然这个地方已经面目全非,但依然有老北京的气息,这些文字吻合了他的记忆。“写的就是我们家附近的事。其他人也不一定喜欢,但它蕴含的历史信息对我来说很丰富。”
正阳书局好多书都是这样的工具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跟你的家、你的过往牵扯上一些关系,它便有了不同寻常的“工具”意义。
崔勇举例说,前几日有位老先生来找书,老先生的爷爷是第一批故宫专家,早年在琉璃厂一家名声显赫的古玩铺做掌柜,最近故宫给这位老专家做展览,老先生想在这里找记载他爷爷的早期资料。这书对别人来说或许无足轻重,但对老先生而言弥足珍贵。
崔勇相信,在许多北京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北京符号,有些书买回去就是个念想。
他的书满满当当摆在书架上,按文字、图片、地方志粗粗分类,要找书问他都知道,孤本,或一些文献价值、史料比较高,在别的书店很难找到的俏货,准能挨正阳书局翻出来,但这些资料文献并不在销售范围内,仅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阅览服务。
崔勇说自己既是东家,又是掌柜的,还是伙计,更多的时候还是读者。和很多书店老板一样,他对他了解店里书的版本、目录的熟稔程度常超过内容本身。
店里的“镇店之宝”,崔勇说是康熙27年的《日下旧闻》,记录了早年间老北京的历史。这没有摆在书架上。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双林常来转转,他写的《老北京的商市》也在崔勇的书架上。临走时他10元买走一本书,“过几天我给你拿几本《朝阳文史》来。”
京味作家刘一达、知名记者王军、相声演员孟凡贵、徐德亮,人大清史所王政尧等,及北京史学界的学者都会把自己的新书,或早年间的出版物送给正阳书局。
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来过两回,最近一次是排曹禺话剧,在人艺图书馆都没找着的民国剧本在这里找着了。
“北京建都860年了,不过是一屋子故纸。”崔勇说,他收集的是另一个北京。在他的印象里,北京代表着雄浑大气,还有那种神秘的不可知,这些都构成了世人对它孜孜不倦探索的魅力。在他的店里,老北京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各个时期的研究北京的胡同、城楼的著作,一应俱全。“我只想从文献的角度把它无限深入。”
事实上,他也是北京史地民俗学会最年轻的会员。
不久前他的书局还被《北京旅行指南》推荐为北京21个好玩的地方之一,和老戏楼、恭王府、南北教堂齐名。崔勇很自豪,最起码很多人通过他的书店了解了一个真正的北京。但通常十几拨人进店,顶多能做成一两单生意。
北京话里话北京
南来北往的客人多了,他进门就能分辨出哪些是看书的人,哪些就是进来逛逛。逛逛也没关系,“您要什么书?” 客人进门他都礼节性招呼,出门再送至门口,“今儿算认识门了,得空您常来啊。欢迎您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