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野心的诱惑
2013-05-14安娜·帕拉西奥
安娜·帕拉西奥
11月24日凌晨,伊朗和P5+1集团(即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加上德国)就伊朗核计划达成协议,这一结果证明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制裁起作用了。
临时协议是10余年来伊朗首次就核计划做出妥协,也是在军事干预阴霾长期笼罩该领域的情况下,而取得的外交胜利。但有人对此兴高采烈,却是个错误。
抛开6个月协议的模糊性和局限性不谈,此次谈判已清楚地暴露了伊朗的核武器计划。说得更宽泛点,伊朗把核武器视作地缘战略地位的象征。这表明了达成全面协议的难度有多大,也告诫我们:国际努力或许只能订立一系列推迟伊朗核武器计划的小协议,而不可能彻底消除伊朗的核威胁。
历史性协议的头条新闻,掩盖了这一有限和模糊的规定。欧盟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和伊朗外长贾瓦德·扎里夫发表联合声明,指出该协议是“明确长期全面解决方法”的“联合行动计划”。虽然向“实现全面解决的时机和环境”迈出了第一步,但临时协议实际上主要是建立信任的举措。事实上,协议用“自愿措施”来形容规定的义务。
实际上,这一协议充其量也就是维持了目前的现状,甚至允许伊朗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发展其核计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即将投入运营的伊朗阿拉克核电厂(允许伊朗在国内生产钚元素并实现其武器化)或许是临时协议最令人不安的项目。
虽然伊朗在日内瓦协议中承诺不转让其核燃料或重水,也不委托修建阿拉克核反应堆,但是对反应堆的施工却似乎没有任何有效的延缓措施。国际原子能总署认定,阿拉克电厂控制室设备和冷却泵等几种关键的反应堆构件仍没有到位。因此,看来伊朗将会利用6个月的信任建立期推进其钚计划。在协议签署以后,法国媒体披露了西方情报机构发现的有关伊朗希拉兹核设施的建设情况,并且表明该设施可以用来分离钚元素,以生产核武器所需的裂变材料,由此可以看出,协议的漏洞是令人担忧的。
不可否认,伊朗生产核武器的冲动部分来源于安全方面的忧虑。但民族主义却是更重要的因素。不光所有大国都拥有核武器;从伊朗的角度看,问题在于不少实力稍逊的小国——比如相邻的以色列——也掌握核武器技术。伊朗人自诩为伟大古老文明的继承者,这样的野心在争取地区优势的过程中时有流露。此外,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遭到歧视和边缘化,一直遭受着咄咄逼人的国际谴责。
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近70年后,世界各国依然认为拥有核武器才能在地缘政治谈判桌上获得席位。德国是唯一一个例外,但它在地缘战略问题上还算不上重量级角色;虽然日本最了解核战争的恐怖,但其国内依然有重要的势力呼吁改变其无核态度。
将全世界严格分为有核及无核两大阵营的核不扩散体系,巩固了这种将核武器视为国家实力象征的态度。只要拥有核武器依然是国家展示其大国地位最明确的方式,保持核武器的研发能力对伊朗这样的国家就极具诱惑力,而令其难以放弃。
我们需要世界各国抛弃“核武器等于地缘政治实力”的恒等式。然而,切断上述二者联系的努力并不十分成功,这一点从克里姆林宫不接受美国总统奥巴马双方削减核武器库存的提议就可以证实。另外,除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外的核武器国家的核武库在持续扩大,比如,印度过去10年来核武器数量接近于原来的3倍。
伊朗临时协议是重要关口的标志。归根结底,该协议表明,国际制裁措施能够见效,而取得进展的外交途径——尽管非常狭窄——但却是可能的。我们可以做到既切合实际又雄心勃勃。但是,与伊朗达成全面协议——这也是争取未来更多效仿者的必须要素——需要进行涉及面更广的改革:这要求世界各国不仅要杜绝核武器被用于进攻,而且要最终认识到,核武器的威慑力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