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宁高宁:华粮是金饭碗

2013-05-14周政华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码头粮食

周政华

坐在沙发上的宁高宁似乎有些疲惫。在准备接受媒体采访之前,他已经给华粮集团的管理干部做了整整一上午的培训。

这并非宁高宁接手的第一家亏损企业。2005年,接手新疆屯河时,这家公司已经带上ST退市警告的帽子;2009年,联合厚朴基金收购蒙牛乳业时,不仅牛根生得了抑郁症,整个企业事实上也处于信誉破产的边缘。

但是,与此前中粮重组对象大都是上市公司不同,即将整体并入中粮集团的华粮集团,其负债接近180亿元,尚未建立现代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甚至还未理顺与地方政府的股权关系,整合难度可谓空前。

那么,有央企救火队员之称的宁高宁,为什么会看中一家负债累累的亏损国企?这场重组是组织撮合还是自由恋爱?重组将给中粮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

中国新闻周刊:中粮重组华粮,是谁先递出橄榄枝的?

宁高宁:这个一定是中粮先主动的。因为中粮自己去建物流设施,成本非常高,时间非常长,而且根本就建不起来。比如铁路、码头,这些基础设施不是你说想建就能建的。现在根本就没地方,做这个事情就很难了。

中国新闻周刊:具体是什么时候考虑收购华粮的?

宁高宁:实际上,过去中粮和华粮有很多业务合作,也非常自然地在一起探讨到合作的事情,这个时间很长,有好多年,中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因为不同的原因,一直没有特别的进展。另外,双方也不是很了解,因为内贸和外贸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当时中粮仍然是一个外贸为主的企业,而华粮则以国内粮食物流为主。)

中国新闻周刊:那就是说双方还是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接触时间?

宁高宁:2012年4月,在国资委的支持下,华粮划归国资委管理;7月份,迟京涛被派到华粮担任总经理,双方由此真正掀开了比较密切的谈判和交流。两家公司花了差不多八个月时间,逐渐形成一致的认识,员工、团队、商业模式都比较一致了,才有了今天的这个结果。

中国新闻周刊:重组最终成功,是组织撮合的因素比较多,还是“自由恋爱”的因素多?

宁高宁:现在国企重组,你俩不恋爱,组织是不会使劲推的。如果强行推进整合,容易出问题,比如员工不满意等等。首先得你俩都同意了,组织才去决定批准还是不批准。基本上和我们这辈人结婚过程一样,先自由恋爱,再组织批准。

中国新闻周刊:双方重组谈判过程中,你觉得最艰难的部分是什么?

宁高宁:迟京涛代表华粮,某种程度上敢说华粮的不足。但对于外界对华粮的一些误解,我这里可以做出澄清,首先从资产负债上说,这个企业是有170多亿的负债,这里面可能有140亿到150亿是来自库存和周转粮食的政策性挂账,这一块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现在华粮拥有70亿左右的资产,这个资产呢,我个人觉得被严重低估了。因为这是按照1993年的建设成本入账。今天如果你来买这个企业,加200亿元,我也不会卖。

中国新闻周刊:这一重组将给中粮带来什么影响?

宁高宁:华粮和中粮如果不重组,物流设施靠租赁,短期可以,但是企业会受到规模效应和商业模式的限制,特别是限制了对农民的一线收储。中粮有加工、有贸易,收储做得不好的话,就不能和农民建立稳定的联系。现在企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管理上来讲,粮食本身的质量、进出、可靠性都是问题。

过去迟京涛说过,华粮端着金饭碗要饭去,因为这个资源没有用好,效率不高,码头老没人,仓库老没粮食,很多事情想弄也没弄起来。今天,希望能够把华粮的这些优质资源,放在中粮全产业链的杠杆之下,我们能够把它的作用都给发挥出来。

华粮是家非常有潜质的企业,今天它所有的资产,不管是仓库也好,码头也好,跟中粮现在的资产是没有冲突的,对中粮的现有业务是一个极大的帮助。但是反过来,中粮能不能把重组这件事做好,那确实要看中粮的本事了。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码头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大块头和小不点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