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群:还原“伟人像”
2013-05-14吴子茹
吴子茹
雕塑家李象群从两米多高的架子上下来,径直走到工作室的大门外,再转过身,仔细打量工作室最里面的两尊巨型人物雕像。“要站远一点,从这里看才有感觉,”他再退几步,点点头,“对,就是要放在广场上的那个感觉。”
这是李象群最近的作品,毛泽东和他的妻子贺子珍。也是艺术家几十年来做过的最大尺寸的人物雕像。毛泽东像高足足四米七,贺子珍按比例相对矮一些。做雕塑用的架子由钢管和木板横七竖八地架起来,搭了一层半,将两尊雕像围在中间。
这尊毛泽东雕像,眉头微皱,脸上有一丝焦虑,中山装有些随意地套在外面,衣领的一边耷拉下来,手里拿着一支烟。这是艺术家力求将毛泽东“还原成普通人”的结果,表现他在井冈山时期“奋斗的状态。”而他的旁边站着他的夫人贺子珍,扎腰带,系绑腿。
“体现一种随意的状态”
“这要在‘文革,我做这么个东西出来,我早就完了,那我这是反动派啊。”在李象群另一间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工作室里,他哈哈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面前摆着三尊雕塑小样,一个是毛泽东,另两个是贺子珍。
“这作为领袖谁信呢?人说了,领导人能这样吗?”说起来,李象群颇有些得意的神色。“领导人也是人,”李象群说,他要做的,是抓住他们作为人、而不是政治家的特质。“不然你做这些千篇一律高大全的人,你还艺术创作呢,有什么意思?”
李象群曾创作过《布衣邓小平》《巴金》等雕塑,得意之处还是打破他们身上的光环,将之还原为生活中的普通老头儿,“让睿智和智慧由内而外自然体现”。
在李象群看来,那个时期的毛泽东,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开除党籍等困境,对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他不可能是衣衫整洁、英姿飒爽的形象。“眉宇间的焦虑是必须要有的,这样才真实。”
当然雕塑也体现了毛泽东自律和内涵的一面。按照李象群原本设计的样稿,毛泽东身着衬衫的领子,有一边也是泻下来的,“体现一种随意的状态。”然而雕像大体完成后,李象群站在工作室门口看来看去,总有些不太满意。他后来恍然大悟,外衣是敞开的,很随意,表现当时环境的艰难,那么里面的领子就要扣得整齐,“体现这个人的性格。”“否则总有些过于邋遢随意,有点像‘公子哥儿的感觉了。”他说。另外,毛泽东高耸的头发也略微修掉一些,不那么张扬。
再从工作室门口远远望过去,这尊雕像有着瘦削的柳肩、下巴微尖,但还是毛泽东的样子,然而却完全不同于日常所见到的额头饱满、宽肩膀、表情微笑的主席形象。“再一看,嗬,不就是个普通人吗,”李象群对记者比划着双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到了4月底,雕塑基本完成后,有朋友陆续要求来工作室看看。实在不好推脱,李象群只好亲自领着他们去北京草场地。打开工作室大门的瞬间,参观的人都觉得“很震撼”,这是共同的反应。“还有这么做毛的雕像?”“好大,又很真实!” 对这样的反应,李象群已经习惯了,在一边笑。
“要作为艺术品留下来”
1961年出生的李象群,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作为“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象群在当代雕塑圈里颇有地位。在他一位学生名为《江湖》的雕塑里,李象群被塑造成了一袭青色长袍、一手拈花微笑的“得道高人”形象。
此外,李象群最为外界熟知的是2004年刚当上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后,798艺术区面临拆迁,李象群提交了一份提案,详尽描述798艺术区在艺术、历史、建筑、旅游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使得艺术区得以保留。
他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影响让他在圈外也有很多拥趸。比如这次毛泽东、贺子珍雕塑的委托方陈东升和他的夫人孔东梅,前者是泰康人寿董事长,后者是毛泽东的外孙女。贺子珍是孔东梅的外婆。孔东梅在798拥有一家“菊香书屋”,专注于推广与毛泽东相关的红色文化。去年秋,陈东升和孔东梅高调回江西探亲,为井冈山捐款1200万,其中一部分用来建造“在八角楼广场上的毛泽东和贺子珍雕塑”。
毛泽东和贺子珍雕塑已经做完一段时间了,除了偶尔带朋友过来看看,李象群自己也过来做过三四次小调整,比如再把下巴削尖点,“他其实不是那种太男性的阳刚,是很智慧的一个人。”下颚的痦子也改得大了点,这是为了在广场上展示的效果。李象群尽量想象这尊雕塑放在井冈山八角楼广场上的样子,“痦子太小了就完全看不见了,也不好”。
但改来改去,还是没到他要的状态。“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雕像原本定于5月份落成,后来推迟了,这正合李象群的意思。“还要点时间,再改点东西。”他要体现的是毛泽东在井冈山艰苦创业时的状态。毛泽东当时被共产国际排挤、王佐和袁文才被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毛泽东当时精神状态让李象群好奇。
“他是怎么站起来的,后来那么大的事儿,他是怎么做到的?”李象群挠挠头。要用语言描述“那个感觉”,很难。“这种感觉,可能就是还差那么点儿。”
4月,河北临漳县刚刚落成了一尊毛泽东铜像。铜像高六米,加上四米多的基座,总高超过十米。铜像身穿中山装,手里拿着文稿,面带微笑正视前方,一如既往的高大全形象。李象群微微一笑,“我做的是毛泽东像,不是毛主席像。”
“主席只是个身份,我要做的就是要去掉身份。”李象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尊“遵循艺术本身创作规律”的毛泽东形象,应该还是会被放置于井冈山八角楼的广场上,作为公共雕塑供人们参观。时间未定。
采访当天上午,作品委托方陈东升和孔东梅夫妇刚刚去李象群的工作室看过作品。“两人都非常满意,”李象群和他俩刚喝过一点酒,“这么真实的毛泽东,你在哪个公共场合见过?”
能做毛泽东的人自然不少。“地方上也找了不少人,很多人都想做。”而在“那个系统”中,李象群并非最有名的毛泽东雕塑者。而孔东梅的想法,是做两尊外公外婆的雕塑,“在井冈山留下两个亲人,” 陈东升在当代艺术收藏界又颇有名气,对李象群的创作也相对了解。所以最终选择了李象群。
“不是打算就放个十年八年就算了,是要一直放在那里的,作为艺术品留下来,”李象群强调“艺术品”三个字。
领略到了有点不一样的毛泽东
李象群还记得自己八岁时候与毛主席雕像有关的事情。
家里有一个毛主席去安源的瓷雕塑,有一次不小心碰倒了,头一下子摔掉了。“一家人吓坏了,”赶紧找来棉被包起来,在棉被里一点点把瓷像捣碎,最后悄悄扔在巷子里。
“害怕啊,就是害怕,”李象群回忆说。当时,父亲已经被隔离,母亲很快就要下乡,房子已经被占,一家人住在仓库里。“就是那种害怕、孤独的感觉。”“文革”时,没有人跟李象群玩,他被孤立起来,整日跟自己说话。
“毛泽东那么高高在上的人物,像神,”李象群说,自己那时候满脑子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这么心平气和地做毛泽东(雕像)。”
196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一位老师提出,在拆毁的清华大学二校门空地上建一座毛主席雕像,由清华大学雕塑家张松鹤、宋泊、郭德让等人设计,这座毛主席雕像连同基座一起总高八米,于第二年落成。几乎同时,韶山也建起青年时代毛泽东雕像,总高超过12米。
此后,清华大学的毛主席像成为样板,北京各单位以至全国,在广场、工厂等稍显空旷的位置都竖起了巨大的毛泽东雕像。文革期间,全国数千座穿军大衣、挥手、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雕像遍布全国各地。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离这个日子还有半年多,但关于毛泽东的话题在民间早已开始热议。
“你到底怎么看毛泽东这个人?”在各种场合,李象群不可避免地被问到这个问题。作为对毛泽东有特殊兴趣的雕塑家,李象群曾以《红星照耀中国》《阳光下的毛泽东》《诗人毛泽东》等作品受到关注。他不像其他艺术家,表现“躺倒的巨人”,也不用政治波普的方式去反讽那个时代。李象群刻画的毛泽东,有作为“人”的笑容,也有微皱眉头思考的诗人形象。看上去不褒、不贬、不歌颂、也不“反动”。
他有意摒除这些“干扰”。他反复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强调,自己并不是共产党员,对毛的态度是“中立、客观的”。
李象群强调自己的“非官方”身份,但他在今年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又被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3月被组织去井冈山学习革命历史。此时,他的毛泽东和贺子珍雕塑已经几近成型。“很巧合的机会”,李象群停掉手里的工作,专心去井冈山学习那段历史。
“没想到一下子领略到了一个有点不一样的毛泽东,一个几乎身处绝境、而又反败为胜的人,”这让李象群决定继续修改工作室里的雕像。“还要修改几次?不知道,一直要到有那个状态为止。”
接下来,李象群还会继续做毛泽东作品。他将转向毛泽东的晚年,在一种“很失落”的状态下,一个“不清醒的毛泽东”。他说,那也是毛泽东这个人的一部分,“作为艺术家,有兴趣,也应该去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