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因选举而变
2013-05-14陈青青
陈青青
5月8日20时,位于马来西亚西海岸中部的雪兰莪州的天空开始下起了零星小雨,但这未能阻挡人们聚集在格拉那再也体育馆的热情。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能看见马来西亚国旗与各色雨伞,在体育馆上方的射灯下,显得色彩鲜艳。人群之中有青年、老人、妇女和孩童,在高唱一曲马来西亚国歌《我的祖国》后,他们举起手臂,跟着节奏一遍又一遍喊起“民主”。
这是发生在大选投票日之后第三天傍晚的集会,来到格拉那再也体育馆的马来西亚人是在此次大选中败选方反对派人民联盟的支持者。一些前来集会的反对派支持者身着黑色服装,意为大选投票日是马来西亚民主进程中“黑色的一天”。
大选的喧嚣并未因执政联盟的获胜而戛然而止:不同党派的标语和旗帜在吉隆坡的大街小巷仍依稀可见,某些商铺大门紧锁,但能根据所贴标识判断店家所支持的党派:一句“民主已死”夹杂着普通的马来西亚民众对大选结果的无奈、不满以及愤怒。
披着民主外衣的威权
大约一周前,身着白色印花的宝蓝色长衫、满头银丝的纳吉布握起副总理毛希丁的右手并举过头顶,站在与长衫颜色相似的宝蓝色背景标语牌前,露出了笑容。在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国民阵线政党总部内,这位59岁的现任总理以胜利者的姿态为2013年马来西亚大选画上了句点,同时也宣告国民阵线执政时间将超越60年。
1980年代,所谓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曾经席卷东南亚。在随后发生的金融海啸中,曾经统治印尼长达32年的独裁者苏哈托也不得不放弃了权力。但马来西亚还是控制在强权人物马哈蒂尔的手中。顽强的马来西亚政权引起了政治学者浓厚的兴趣。他们试图对马来西亚的政权形式及其特性,提出过多种不同的称谓,如准民主、柔性威权主义、威权民主等。
1990年代后期,前总理马哈蒂尔的权力达到最高峰时,决策过程甚至充满掌政者个人意志,经常越过行政部门的牵制。即使是兴建耗资巨大的新行政首都布城(Putrajaya),规划过程也绕过国会,极不透明与隐蔽。
但是,马来西亚的政体并非如其外观那么坚固,反而内部充满权力的冲突和张力。威权民主的一大特征,就是会爆发周期性的政治危机。纵横马来西亚20多年的反对派领袖安瓦尔正是在那个时候与马哈蒂尔分道扬镳。
安瓦尔的政治面目即使在自己的崇拜者当中都可能引起分歧。一些人坚信他还是最初时的样子:一个自由派改革者;一位有才能的技术官僚,他曾让马来西亚躲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最严峻挑战;他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曾在牛津大学、乔治敦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安瓦尔倡导建立一个公平独立的司法体系,鼓励媒体的开放与自由,并坚持打击腐败的政治风气。
但安瓦尔与曾统治马来西亚长达22年的马哈蒂尔之间微妙且复杂的关系,也让批评人士对他能否兑现改革的承诺心存疑虑。在少年时期,他曾是一名学生激进分子,然而却得到马哈蒂尔的赏识,并被收入麾下,加入执政联盟国民阵线的最大党巫统。
20世纪90年代,安瓦尔还曾长期处在马来西亚统治精英阶层的核心。这个时期他晋升为马哈蒂尔的副总理。最终他与执政当局决裂,1998年因为莫须有的腐败和鸡奸指控锒铛入狱。
“他曾是巫统的成员,之后又成为反对派的领导人;他有政治野心,同样在政治生涯中饱受煎熬。”英国《金融时报》驻新加坡记者吉米·格兰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支持他的人会十分坚定,不仅因为他出色的口才、感染力以及直言不讳的个性,也因他自身能够激发民众的热情;但反对者会对他的复杂背景持怀疑的态度:在党派间的摇摆经历使他的可信度打了折扣。”
无罪获释后,安瓦尔再一次向执政者发起了冲击。2008年马来西亚第十二届全国大选,在外界眼中,被看作是马来西亚政治生活的一个分水岭:数十年间在政坛保持绝对执政优势的国民阵线输掉了三分之二的国会议席,而以安瓦尔为首的反对派打破了马来西亚原有的政治格局。
对比2008年的选举结果,在2013年马来西亚大选中,反对派在国会中所占议席的数量再度增加:从选前75席上升至89席。从民选得票的总数来看,反对派人民联盟的得票率甚至高于现任执政联盟。
“马来西亚大选采取的是简单多数制,在选区划分上是不公平的。”马来西亚政治学研究学者潘永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选举委员会公布的2013年马来西亚各州议会选举的成绩上来看,国民阵线的议席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的东部地区,且较为集中;而反对派人民联盟的席位分布显得分散且稀疏。
马来西亚不可能一成不变地运转
刘瑞兰是马来西亚籍年轻华人,如今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在此次大选前,她飞回吉隆坡。5月5日,她行使了公民权利。
“对于国阵继续执政的结果,马来西亚的年轻选民通过脸谱和推特这些社交网站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刘瑞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面对败选的结果,人民联盟领导人安瓦尔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批评计票中存在舞弊作假的行为。作为大选投票日的亲历者,刘瑞兰对于计票过程的公正性也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对舆论所指的“幽灵选民”。
吉米·格兰特在此次大选中观察到一个现象:更多的年轻选民加入其中。“年轻选民不再接受马来西亚政治生活中一些陈旧的事物,他们在寻求改变。在国民阵线长达56年的执政时期内,所暴露的问题也是众所周知的:独裁统治、贪污腐败、政商勾结和执政透明度低。在反对党的竞选承诺中,‘改变实为核心理念。”身处吉隆坡进行此次大选特别报道的格兰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美国学者菲尔·罗伯森看来,此次大选中最有趣的现象并不是对选举公平性的考究,而是马来西亚选民高涨的热情与参与度。“马来西亚政府不可能像从前一样一成不变地运转。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在提高,平等和民主的观念也在逐步渗透。因此,执政联盟需要在政策上做出调整和改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基于种族和宗教之上的政治形态。”菲尔·罗伯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纳吉布作为总理也并非未感觉到来自反对派的政治压力。在执政期间,他先后在司法领域、媒体以及集会方面做出调整。英国《经济学人》曾发表评论指出这些改变被看作是自1957年从英国独立后马来西亚政治中最大的变革。
“在纳吉布执政过程中,撤销了一些侵犯人权的法令,但与此同时,他用其他的法律取而代之。比如,从英国统治时期起,马来西亚国内有《内部安全法》主要针对当时组织武装斗争的左派势力。纳吉布上台后,撤销了原有的《内部安全法》,颁布了《国家安全法》。”政治研究学者潘永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当马来西亚的《内部安全法》逐渐演变成当权者打击反对势力与异见人士的工具时,舆论对废除该法令的呼声愈演愈烈。但取而代之的《国家安全法》对人权的保障打了折扣。
在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马籍华人刘瑞兰一样活跃在社交媒体上,他们习惯于依靠网络平台来搜罗信息。
“由于国内大部分主流媒体仍为政府所控制,没有真正的独立的或是民营的媒体。实际上马来西亚的新闻媒体并未实现真正的开放。”潘永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国民阵线,你们也许赢得了这场选举,但未来属于年轻一代。马来西亚会等到它应有的改变。”5月6日凌晨,一位年轻的马来西亚穆斯林女孩在社交网站上写下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