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读《论语》

2013-05-14徐庆全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石山语录论语

徐庆全

《被误读的〈论语〉》

作者:张石山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38 元

《论语》自成书以来,注家风起,有多少注本无法统计。但不管有多少注本,大致脱不开或“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的路子。在当下,国学一直喧嚣,但因国学底子早就丧失,“我注”“注我”功力不够,就玩讨巧,撇开文本,直接将《论语》当成“屌丝”的兴奋剂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于丹讲”。

开始看“于丹讲”,也满怀兴趣。看了几讲以后,发现她说的《论语》与孔子八丈远,纯粹是给“丝”们端上“心灵鸡汤”,就不再看了。心想,《论语》被讲到这个份上,孔老夫子若地下有知,还不气得从墓穴爬出来与于丹干仗。当然,于丹普及《论语》的功劳也是有的。但是,对经典,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的经典,我们应该有一种敬畏。这种敬畏就是尊重经典的文本。从这个角度说,于丹的功劳再大,对《论语》不敬畏的做法,就不值得称道。

读一本经典,首先要读懂文本,这是常识。但对于《论语》,除了杨伯峻那本《〈论语〉译注》外,很少能读到当代人从《论语》文本出发来读。原因是看似悖论却的确是现实:也许是时代太需要它了,也许是时代太不需要它了。当一个时代太需要它的时候,不需要读文本,只要把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拎出来微言大义一番,就可以了。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此,沸沸扬扬几年了的所谓对待国学儒学的态度也是这样,“于丹讲”就更是如此。而当时代太不需要它的时候,那就更好办了,就更不需要文本了,就直接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或是直接“批林批孔”了。虽然读经典从文本开始是常识,但在当下整个社会功利、浮躁、喧嚣的情况下,在整个社会漠视甚至蔑视常识的情况下,能这样做的人真是凤毛麟角。所以,期望有人像杨伯峻那样,远离时代的羁绊,从文本来读《论语》,就成为一种奢侈了。现在,读到张石山的《被误读的〈论语〉》,觉得还是有期望的。

张石山是作家,在上世纪80年代文学勃起的年代,他是其中的一员,他的作品至今被评论家视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他像刘心武、冯骥才、王蒙等人一样,年老敦厚回归文化。张石山回到的是原点,读《论语》,而且是敬重文本的读。

《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张氏却不当成语录来读,而是当成考据来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大家都明白,张氏却发问:学和习本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凭什么“不亦说乎”——一定是喜悦快乐的?司空见惯的问题一提,还真让人发蒙;他的解答,也让人想不到。他将《论语》中其他的语录拎出来,以语录证语录,相互参证,答案是:学习的时候,经常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学是枯燥的,但习“六艺”不枯燥,交替进行,就是“快乐教学法”,学生想不“不亦说乎”都难。

我和石山说:读你的书,我跟不上趟,跟不上你的思维。你是作家的思维,作家的文笔,考据的手法。《论语》一句一句的语录,让你一整合排列,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记得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时,就曾感到惊叹,历史还可以这样写;读到石山的这本书,我也有同样的感觉,《论语》还可以这样读。

或许,石山的结论并不都让人信服,但他敬重文本的读法,就值得提倡;而他作家的文笔,也使书好读、耐读。

新书推荐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探寻中国未来的增长源泉》

作者:蔡昉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39元

作者通过分析二元经济发展、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未富先老、中等收入陷阱、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等,探寻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源泉。

《中国历史之旅》

作者:[日]陈舜臣

出版:漓江出版社

定价:28元

这是作者的历史随笔集,介绍了从北京到西域的自然风土和历史文化,涉及北京、洛阳、长安等多个城市。

《访美记》

作者:胡舒立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38元

作者从报人、报纸、报业三个角度,对美国报业做了全景式观察和记叙。

《绿帘》

作者:[美]尤多拉·韦尔蒂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28元

作者以自己熟悉的美国南方小镇生活为素材,客观地记录下当地的人和事,引起她兴趣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景致。

《谁为你指路?一只狗!》

作者:[瑞士]洛伦兹·马尔蒂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29元

作者代表了一种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连的神秘主义哲学,他将神秘主义系在了日常的绳索上。

猜你喜欢

石山语录论语
社区文化自信视角下昙石山文化的旅游发展研究
递上一把油伞
语录
语录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匠心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快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