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3-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1期
封面反馈
@徐振东 :在缺乏多元并存的包容性和自由的社会里,在长期缺乏合作共治和彼此尊重精神的国度中,观点交锋蜕变为党同伐异,语言暴力、情绪偏激、精神委顿、道德堕落充满公共对话空间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你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有意见无学养,争来争去知识无长进,难免一地鸡毛。
@教母的搜神记:喜欢斯文和谐的社会,用理性的社会结构消除敌意和仇恨。
@巡城老马:思想需要质疑,而沟通需要尊重和理性。
共同的底线
大约3个月前,在一个刮着大风的周末,我从北京的东南角跑到西北角去旁听了一个有关新书出版的座谈会。会议室非常狭小,但去的人很多,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
这是一本与近些年中国思想界争论有关的书,它的作者、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秦晖说,他希望不管是左派的朋友,还是右派的朋友,都能够坚持书中给出的一些原则。座谈会上,学者们都感慨知识界的分歧,现在越来越大,彼此视为陌路,甚至仇敌。
这次会议也成为我介入这组报道的开始。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被拖进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世界。倘若你要理解知识界的纷争,你就要了解他们各派的观点和诉求,了解一些代表人物思想的演变过程。但不少学者出于对名声的顾忌,婉拒了我们的采访,不愿卷入“这滩浑水”。不过,有一点大家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当下中国思想界的分裂的担忧。
“一个社会没有一个共同底线,没有共同的认识,这个社会就很危险。”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说:“一个社会如果极左的力量很强大,或者极右的力量很强大,那就会变成一个哑铃式的社会。这个社会就很少有包容性。”
然而,分裂的知识界要达成共识,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共识,可能都并非易事。这点在那天的座谈会上就不难发现——尽管秦晖新书的书名叫《共同的底线》,但遗憾的是,当天参加会议的没有一个来自左派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