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能现代化吗

2013-05-14马勇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0期
关键词:西方人规则现代化

正像许多研究者所意识到的那样,近代中国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中西交往而引起的。假如西方人没有东来,没有鸦片贸易,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就不会有后来的变化,中国还会在原来的轨道上稳步发展,中国人还会享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令西方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恬静优雅。然而,因为西方人的东来,中国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究竟应该怎么看近代中国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是好还是坏?一百多年来,史学家们意见不一,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西方势力东来就是殖民就是侵略,就是对中国的伤害。然而也有一部分史学家不这样认为,他们从世界史、全球史视角,从人民本位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建构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体系、叙事框架。这个体系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现代化史观”,或“现代化叙事”。

“现代化叙事”开山祖师为蒋廷黻。蒋廷黻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失踪已久的人物。他之所以“被失踪”,主要是因为他不仅在1949年之前学者从政,出任蒋介石政府一些重要职务,而且在1949年之后长时间担任台湾国民党当局驻美“大使”和“联合国代表”,继续替蒋介石说话,直至1965年在美国逝世。

蒋廷黻的“现代化叙事”并不复杂,这个叙事所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描述过去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的历史。

按照我们熟悉的历史观,过去三百年是西方势力入侵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历史。因而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就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这个叙事一般被称为“革命叙事”,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据“革命叙事”,近代中国三百年、两百年,尤其是最近一百年,充满悲情,不仅国内的“封建主义”、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且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也与国内旧势力合谋欺压人民,再加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构成了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这是“革命叙事”要旨。

如果从历史发展顺序说,“革命叙事”来源于“现代化叙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体认,是对“现代化叙事”的批判与超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蒋廷黻的“现代化叙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也会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近代中国历史叙事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现代化叙事”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革命叙事”一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不会与“现代化叙事”处处相反。

蒋廷黻的“现代化叙事”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回答:中国能现代化吗?

根据蒋廷黻的研究,近代中国原本可以不发生问题,中国原本可以在王朝政治、帝制架构中继续存在,只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引发了巨大的产能过剩,消除了人类先前对生存能力的恐惧,并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西方人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扩张,不能完全从恶的层面去理解,他们除了市场、资源企求外,其实也是一个双向的互惠互利行动。

蒋廷黻认为,近代中国不管面对多少困难与问题,但走向世界,不断拉近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差距,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中国在过去或许确实有着自己漫长的历史传统,但是到了近代,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启蒙运动,中国不是近代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迟到者,因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是要挑战世界已有规则,更不能对这些规则采取非理性冲撞,或鲁莽颟顸式的摧毁,而是应该引导国民尽快接受,尽快适应这些规则,尽快让中国和世界一样,和其他民族国家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中国有辉煌的过去,也会有辉煌的未来。按照蒋廷黻的研究,只要中国能够很好地引导国民尽快确立世界一体化新认识,积极介入国际一体化新生活,尽快与世界同步发展,与世界一致,中国就能重建辉煌,重现盛世。中国只有与世界一致了,才能说得上别致。在蒋廷黻看来,最民族的一定是最国际的,最国际的也一定会体现最民族的一面,一致而又别致,是现代中国唯一出路,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这也是胡适说的只有“充分世界化”,才会有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如果不能经受充分世界化的洗礼,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

中国能现代化吗?这是蒋廷黻、胡适那代人的问题,中国过去30年变革进步的历程,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努力,还要继续回答这个问题。

马勇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西方人规则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让规则不规则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不如吃茶去
亭台楼阁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我的女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