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改革的推动者

2013-05-14马勇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大臣体制

马勇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对于当下热议的改革宣示,国内外舆论兴趣盎然,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对中国能否冲出“发展困境”略有保留。一个比较重要的顾虑是:既得利益者能够自我牺牲容忍改革吗?现实中国的讨论不是这篇短文能说清楚的,这里只想说说晚清政治改革究竟是怎样启动的,又是哪些至关重要的力量在推动。

晚清中国的全部问题无疑来自西方。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大清王朝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了,不仅建构了一套比较完美的体制,而且确实构建了一个庞大帝国,其疆域为中国历史上最大,其经济也为历史上最好,或之一。但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让大清丢尽了脸面,万里之遥一个岛国,区区几千人远渡重洋,竟然打得拥有百万大军的大清没有招架之功,更不要说还手之力了。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中国开始与西方进行比较规范的交往。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场规模并不算大的冲突打乱了中国发展路径。此后,中国开始学日本变法维新。用今天的术语去表达,就是改变先前三十年“只变其末不变其本”的发展模式,开启政治改革进程。

1895年后开启的政治改革获得了知识精英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正是知识精英不懈呼吁才是政治改革得以启动的原因。但是,这场政治改革并没有走多远,1898年秋,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标志着这场变革的中止。

中国像一叶小舟在风雨飘摇中继续前行,经过义和团战争的打击,清政府在1901年重启改革,开始新政。这一次,清政府确实在教育、司法、地方自治、新经济体制、军事体制等方面动了真格,进展很大,但仍未触及政治体制中最本质的东西,没有宪政。统治集团显然还想继续维持既有政治架构。

彼时的君主专制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体制,这个体制就其本质而言并不是君主个人专权,而是一个集团在行使权力。这个集团的成员都是王朝的“股权人”,他们的祖先为这个体制的获得、建构做出过贡献。他们就是这个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愿意放弃权力,更不愿这个体制出问题,不愿树倒猢狲散。

但形势比人强。西方对中国的挑战,究其本质,就是中国能否重建一个权力分享的新体制,因为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培植了一个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既要继续发展,又要有一个良性体制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与合法财产不受无端侵害。

新生资产阶级的目标不是推翻现有体制,只是分享权力,并将政治权力圈进笼子里。更具体地说,他们只是要求既得利益者构建一个类似于日本的君主立宪体制,君主的权力、贵族的权力,都没有减少,只是所有掌控权力者都必须在宪法框架内活动。

用今天的眼光看,新生资产阶级的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但从1895年开始,折腾快十年了,依然没有政治改革开始的希望。过去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在1905年达到高潮,其实是表明,中国资产阶级对既得利益集团越来越失望。

孙中山革命党人的炸弹,资产阶级的苦苦哀求,特别是1904年日俄战争,让中国人看得目瞪口呆,岛国日本在十年时间连续打败欧亚大陆两个帝制大国,日本的底气、力量,不就是来自体制,来自君主立宪吗?

中国人的这个判断深刻影响了统治者,不管真假,清廷在1905年接受各方建议,派五位亲贵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

五大臣都属于体制内红人,属于政治可靠的亲贵大臣。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认为中国确实应该进行政治改革,况且君主立宪并不是原来所想象的那样分割、削弱,进而取代皇权,相反,君主立宪为国家提供了一个长治久安的稳定机制,而不是用强力去维护一个体制。

1906年7月25日,考察大臣载泽等人上了一个密折,建议朝廷破群疑以决大计,秉独断而定一尊,布告天下,酌定若干年筹备,然后实行立宪,构建一个与日本近似的君宪体制。8月23日,他们又上一份密折,对那些反对意见给予耐心解释,强调君主立宪有利于皇权永固、有利于外患渐轻、有利于内乱消弭。

年轻亲贵大臣的诚恳建议打动了决策者,两天后(25日),清廷毅然宣布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实施步骤。皇上钦奉懿旨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立宪,前后争执长达十年的政治改革就此启动。不动则已,动起来并非想象的那样艰难。

晚清经验表明,政治改革最有力量的推手一定来自体制内部,只有靠近权力中心的“内部人”觉醒,才能说服最高统治者秉独断而定一尊,推动改革。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大臣体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谁的头留下了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危险的侵略者”
经典来信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转危为安的大臣
一句不真不假的话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卖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