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杂说
2013-05-14吴非
吴非
年轻时读《贞观政要》,常扼腕长叹天不寿人。假使李世民与魏征不死,唐的强盛能再走向一个高峰,中国的历史还能辉煌一些。然则这种好事只能一两次,要是太多了,朝朝有,代代有,就要形成制度了,没那种好事。经逢世事,再读此书,却渐生疑惑:那个唐太宗被魏征谏了几百次,如果魏征谏得对,则可以说是唐太宗有同等数目的问题没想到或是做错了;魏征谏得越多,会不会越发显出太宗不聪明?太宗又说过,魏征死了,我以后没有做人的镜子了。如此看,则又好像魏征至死都没教会太宗如何做皇帝,他谏了半辈子,都没能让李世民变聪明多少,倒让他生出那样的依赖思想——编纂者大约想不到现代人头脑的复杂,否则真不敢有《贞观政要》了。
这样的推测似乎是在讲歪理,其实不然。史上能纳谏者并不多,唐太宗以后的那些皇帝,有几个不知道贞观故事的?何以竟没有一个开明到李世民那个水平甚至超过他的?魏征劝谏,大概还是站着说的,宋以后要跪在地上说了。又有死谏尸谏,蓬头跣足,把自己绑得像粽子一般再负上斧钺去谏,或者抬了棺材去谏,或者干脆触柱而死以进一言……然而任你死去活来,他不听就是不听;不但不听,闹不好还赐你一个满门抄斩、诛死九族。那类谏法,都有点呆气,如果以为魏征好做,遍地都是唐太宗,真可谓“书读得越多越蠢”。
何以魏征有人做,太宗无人学呢?这或许就是学问,读书人不明白,则不能称“学而优”,故而万万不可去“仕”。明初官员早朝,家人多哭泣,以为永诀;罢朝回家,则如死里逃生,阖家欢庆。其实说话有罪,不说话也未必能逃一死。像魏征那样谏个不停的,历史上有几人?
于是又疑心史笔有所饰润。唐太宗那“早晚杀此田舍翁”的念头究竟是何时生的?究竟延续到何时才灭的?这话是在内宫对长孙皇后说的,又是怎样被史家“采访”到的?是否会像后世之传记文学家写伟人内心活动那样是全靠揣摩?很难说。但写唐太宗的纳谏,不怕“纳谏越多,证明错得越多”的猜测,就因为“实绩”摆在那儿,贞观时期的强盛伟大就是他经得住评说的本钱,所以尽可以任人去写他的纳谏改过而不怕讥刺。然而,大多数皇帝没有那种本钱。四方有乱,路有饿殍而自安其位者,稍稍有人对他表示一点不同看法,提点意见,就是破坏他的一统天下,就容不得你,这就是他的原则。以他的逻辑,不会认为“善于改正错误”是一种褒扬,因为“改得越多,证明错得越多”,所以他必定要杜绝一切批评,甚至从肉体上消灭批评者。“百僚钳口,道路以目”的现象在历史上一再出现,就是明证。
《战国策》是培养策士的教科书,有些内容是不能当真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用“有奖征集批评”的措施来改善政治。“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讥谤于市者受下赏”,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发疯,如同诈骗活动。比如,厂商对产品有奖征集意见,尽管常常不过是一种噱头,多多少少也还有点意义,而对单位机关工作作风来搞“有奖批评”的,则说不定是撒娇卖乖。应当有怎样的工作态度和行政作风,难道还要别人教吗?
【原载2013年1月24日《今晚报·日知录》】
插图 / 监督 / 张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