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的“裹脚布”
2013-05-14林洁
林洁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至今不绝于耳。”
1月7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一篇名为“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什么?”的微博。引起网友关注,转发超过一万两千条,评论有四千三百多条。公众参与度之高,令《人民日报》版面编辑直呼“没想到”。
在网友评论以及《人民日报》随后登载的读者来信中,“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情绪稳定”、“有关部门”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辞藻纷纷“中招”,入选令人“最反感的官方套话”。
2012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中国雅虎进行了一项类似的在线调查,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在五千一百六十三名受访者中,91.7%的人坦言: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
官话泛滥会带来什么后果?调查中,“养成一些官员形式化、务虚的习惯”,“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浪费会议时间等行政资源”等选项名列前茅。
《中国官场套话写作大全》是一篇流行于网络的官话套话写作教程。其中讲到一位局机关秘书,写套话是他的“看家本领”。
这位秘书有自己的一套“套话哲学”——首先,套话应该是先锋的词、时髦的词、响亮的词,在内容上不一般,读起来气势恢宏;其次,套话应该是正确的词,说上一千遍都不会挑出毛病来,不成熟的话,有漏洞的话,过头的话,是不能写成套话的;再次,套话须符合领导的口味,领导喜欢短句,套话里的短句就应该多一些,领导喜欢长句,套话里的长句就应该多一些。
为了写好套话,这位机关秘书下了苦功。“我十分留意局长平时讲话,掌握他的说话习惯、表达方式,以及爱使用的字眼。李局长是学经济的,我为他写讲话稿的时候,尽量使用经济方面的名词套话,王局长是学管理的,我为他写讲话材料时,就尽量使用管理上的理论和提法,并多使用数字。”
官话套话不仅仅存在于地方政府的讲话、报告中。在过去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们对官话套话的炮轰,从来没有断过。
2012年3月12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在小组讨论时,一把将眼镜推到脑门上,大声地读出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的开头:“立足职能、服务大局,保障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他的评价是:“如果发改委作报告,和最高检这样的措辞会有什么区别?”检察院的报告开头理当强调“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样的精神。
此外,针对报告中几次出现的“服务大局”一词,他提出质疑:“什么是大局?”侯欣一说,很多基层法官办案时最常听到的批示之一就是“你不按照这样办,就是不服务大局”。
“尊重法律才是唯一的大局。别人说也就算了,咱们自己还把它写进去。”侯欣一发言时无奈地笑了笑。
广东一位刑辩律师曾经与记者开玩笑说:“如果仅以检察机关发布的新闻稿来透视他们的工作的话,你会觉得他们‘不务正业,‘服务大局,促进经济是检察机关的主要工作?”
2010年3月,当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广州市政协主席的朱振中在题为《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的发言中,指出官话套话“说到底是一些干部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一心想着自己的仕途,是‘投领导所好错误思想的产物”。
他当时开出的“药方”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决不能让实干的老实人吃亏,更不能让夸夸其谈、弄虚作假的人有市场、得好处。”
作为官话套话的一位“制造者”,李强直言自己也不喜欢这些东西。他无奈地说:“没有人喜欢写这些官话套话,特别是那些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文章,纯粹浪费宝贵的工作时间。可这就是目前流行的游戏规则,我们抱怨归抱怨,却无力改变。”龙绍(化名)是广东一家政法机关的办公室主任,在私人朋友圈以风趣幽默闻名。他的一位老同学陪同他参加了某个工作饭局。之后,这位老同学决心再也不去类似的场合了。“我饭都快吃不下去了,所有的人都在说没有营养的套话,官腔十足,空洞无味。都不知道老龙是怎么熬的。”
在私人朋友圈里,龙绍其实以风趣幽默闻名。他坦言:他也没有办法,这就是这个圈子的规则,要么离开要么被同化。不少官员私下说话挺正常,一上台、一上会、一上镜,话语系统就“自动转换”了。
“当年一入行,材料怎么写完全没有头绪,前辈拿出模版,当然如获至宝,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就很难。除非真的站在一定高位获得一定的自由度,但那也是有限的自由。套话说少一点而已。”
他认为,官话套话体系是依赖目前的行政体系而存在的,想要真正破除官话套话体系,关键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
龙绍很感叹,十年来他最希望的,就是赶紧离开现在这个岗位去业务部门,这样的官话套话能少写一点、少说一点。
【原载2013年5月(上)《领导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