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那些绰号

2013-05-14何志毛

读者欣赏 2013年9期
关键词:撒盐瞎子下雨天

何志毛

一个乡村汉子如果没有一个叫得开的绰号,大概相当于他家猪栏里从没养过200斤以上的肉猪。尽管绰号多是照着人的生理缺陷仿造出来的—从旁观者角度来看,绝对是往人伤口上撒盐。

“疤子”,应该是所有绰号里撒盐最轻而易举的一个。一个在乡村里生乡村里死的男人,从小得学放牛骑牛、割猪草、砍柴、插秧、拣雷公屎、抓黄鳝,为照看太阳底下晒着的谷子、豆子、芝麻而奋力驱赶鸡鸭狗牛,与邻居小姑娘为捞水渠里的几朵水浮莲而吵嘴,被大人唆使小孩间彼此摔跤角力,以瓦片石块为武器与邻村的各种半大小子抢山头……如此种种,在泥地、雪地、下雨天、晒到爆的日子,总有咧嘴哭抽筋的时刻,哪有永不跌跤的一天?

跌跤辄破皮,破皮则结痂,结痂就有疤,有疤,当然就得赠送一个“疤子”的绰号,而且从古至今,免费。就算那疤痕几乎都看不见,或者本不长在明处,那绰号比疤痕更坚定地在这不幸者身上生了根,有的还搞“世袭”那一套,封建得没道理。当然,要想让别人主动取缔“疤子”绰号,也有解决之道,譬如跌一跤更狠的,折胳膊断腿,人们才会在伤口上撒一把新盐,厚厚的。

再说“子”,不但生理上要承受比“疤子”更重的痛苦,而且常被一拨流鼻涕的孩子鬼鬼祟祟地跟在身后模仿,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个“子”被人记住,可能是冬天因为出门比常人更趔趄的身姿,也可能是由于他调戏人家姑娘媳妇反被追得狼狈不堪的样子。

“聋子”从不认为自己嗓门高;“矮子”看戏最讨厌前边的后脑勺;“癞子”最不喜欢下雨天起早;“大舌子”最恨老师当众要其读课文;胖子最怕下坡看不到自己的脚;“缺牙巴(豁嘴)”最不喜欢过冬;“黑皮(男)”、“黑米(女)”宁肯在黑灯瞎火下约会;“哈子(哮喘)”上体育课最喜欢长跑,跑完之后,谁知道谁比谁喉咙里的风箱更响?

如果说上述绰号大抵还有据可证,能验明正身,那么,很多时候叫人“ká子(即瞎子)”则实在是莫须有了。凡眼睛长得小的人,或者不小,只是有人认为它小,结果就封人家一个“ká子”大名,以讹传讹不算,大家还乐此不疲,找谁说理去?事实上,若遇到真瞎子,大家反而在生理上会产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感。乡间流传朱元璋的参谋长刘伯温就是个瞎子,瞎了,胸中丘壑反而更加清楚。我们村有个独眼老人,职业是围绕棺材做事,扎的那些纸房子,供另一个世界的人居住,他说自己经常看到那些游魂在厅堂里飘来飘去,因为他的独眼瞪着,游魂们才不至于趴在小孩子身上耳语,唱勾魂歌。即使大人胆壮,又有几个愿意鬼魂黏着自家小孩?因此,村里年年有队长,但这个独眼老人才是精神队长。另有一个“ká子”,本名黑棕。饥荒年代,邻居怜其穷苦,某次买了点肥猪肉,邀其吃饭,结果他贪嘴多吃了几筷子,闹肚子,不肥反瘦,竟然闹上邻居家索赔。直到现在,凡想做好事又担心遇人不淑,遭遇倒打一耙,旁人嘴里自然会冒出一个“黑棕ká子”的通用词汇来。

一个人因为一次行为而让自己的名字成为一个通用词,这要在现在,就是可乐之于碳酸饮料、百度之于搜索的意义,得死多少脑细胞,得花多少广告费啊!

很难说,冲着生理缺陷取绰号,相比冲着人家智力或性格弱点取绰号,哪个更缺德。湖南人自古倡导“耐得烦,霸得蛮”,所以有很多“蛮脑壳”;反应快慢或者脑壳转不转弯,其实也没有统一标准,所以,虽然乡间“蠢子”特别多,但最后家底混得扎实的,盖高楼娶漂亮婆娘舍得培养娃儿读书的,还真有不少“蠢子”;还有一类较特殊的人—“癫子”,可能多是乡村里的精神孤独者,类似于芙蓉镇的秦书田,若碰上一个胡玉音,精神就活了。若碰不上胡玉音也吃不上米豆腐,大概就连皮带肉带灵魂,都难免被碾落成泥。我的两个高中同学,一个抑郁多年,另一个吃了农药走了。可叹。

猜你喜欢

撒盐瞎子下雨天
撒盐
绚丽的撒盐画
如何清洗螺蛳
如果
下雨天能干的事
我们都是瞎子
我们都是瞎子
下雨天
我们都是瞎子
我们都是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