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之祭》:100年前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2013-05-14慕羽

读者欣赏 2013年8期
关键词:首演斯特拉舞者

慕羽

《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原本想把《春之祭》写成一部交响乐,后被佳吉列夫说服,将其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该剧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史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春之祭》在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开启了西方音乐的新时代,至今仍时常被作为交响乐来演奏。《春之祭》主要分为两部分,《大地的崇拜》(由《引子》《春天的征兆》《劫持的游戏》《春天的轮舞》《对抗部落的游戏》《圣者登场》《大地的崇拜(圣者)》《大地之舞》组成)和《献祭》(由《异教徒之夜》《少年神秘的环舞》《赞美被选中者》《召唤祖先》《祖先的仪式》《献祭的舞蹈》组成)。

100年前,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编舞、佳吉列夫制作的芭蕾舞剧《春之祭》在巴黎首演。这几位都是现代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叛逆最终成就了经典。100年后,对《春之祭》成功的致敬被看做舞蹈家实现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成年礼。有人说,《春之祭》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里面是现代主义的一切:是神是魔、是鬼是妖,抑或作为主体的“人”,就在百年前的那个春天,都从盒子中跑出来,其影响直至今天。《春之祭》犹如舞坛的关卡,因为那是“现代舞”这个名词未被发明之前就已经张扬的现代舞。

《春之祭》首演于1913年5月29日的巴黎香榭丽舍剧院。当幕布拉开、一群扎着长辫的俄罗斯少女拧着内八字腿上蹿下跳时,人群就开始骚动了。这种直面人类原始动物性生命能量的舞台作品,非常离经叛道,视听感受更是前卫大胆,乐器的嘶叫、和声的犀利、舞蹈的怪异张力以及令人崩溃的节奏将巴黎人的情绪煽动起来。首演当晚,少数的欣赏派和大多数的反感派当场冲突,最终由口角演变为冲撞,进而发展为骚动。这场骚乱的诸多细节,至今仍然被历史学家津津乐道。这一夜,芭蕾和优雅之间的等号正式蒸发,浪漫和体面不再雄霸舞台。

可以说,《春之祭》对于所有现代艺术家的意义,永久地存在于它对范式的叛逆或对献祭行为的反思,也在于它的坚持和不妥协。在《春之祭》中,斯特拉文斯基将人们对旋律的专注转向节奏和音色,尼金斯基则将观众对造型和技巧的关注转移到动作质感的变异上。

诸多舞蹈大师正是秉承了这种精神和态度,创作出了不同版本的《春之祭》。然而,尼金斯基的版本却被“忘却”了几十年,只剩下管弦乐总谱。直到1987年,舞蹈家和史学家联合美国乔弗里芭蕾舞团花费多年才完成了重建。可是,此版本忠于原作的程度永远是个谜。尼金斯基语言能力差,难以与人交流,他当时所设计的舞蹈动作常常令同团的舞者无法明白要领,当年参演的47名舞者也不以遇伯乐为荣,一下台便努力把艰难的舞步从肢体记忆中洗刷掉。而尼金斯基的后半生都待在精神病院,导致他对人类身心的理解和思想无人传承。

1930年,《春之祭》在美国首次亮相,音乐还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者跳的却已是别人编排的舞步,后来的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莱姆则是当年被选中的“祭品”,担任众望所归的女主角。

自此之后,改编《春之祭》成了编舞者参与最积极的活动之一。有人做过统计,世界各地响应春神召唤的后人迄今超过一百个。几乎每年都有新鲜“祭品”登上舞台,甚至不少编舞家曾多次进行灵魂献祭。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德国国宝级舞蹈大师皮娜·鲍什1975年的女性主义视角的“一地泥土版”。铺满泥土的舞台为男人女人们营造了一个祭祀的大地氛围,大地在此已经不只是一种隐喻,这些舞者也不只是演员,而进行了真实的体验。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和残忍激烈的献祭让观众如坐针毡,情绪也跟着剧中祭祀少女的命运而波动。

一位原版首演舞者曾说:“《春之祭》既是对远古人类祭礼仪式的审视,也指向人类未来的命运—战争机器和无辜者的牺牲。”自然灾难,人类战争,因社会不公正、不平等、非正义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又何尝不是献祭?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性别,人人都可能是祭品。

如果说,《春之祭》诞生后的几十年中,大多数版本仍侧重于对其进行历史、社会、心理层面的阐释,那么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新版本则多是有关《春之祭》的联想,也不一定会以“春之祭”为题。有的编导尝试以独白的形式探究初创者的动机;有的编导大胆探讨音乐肌理与身体语言的关系;有的编导则希望挖掘音乐背后纠结复杂的情感;有的编导甚至完全规避舞蹈动作,而从戏剧行动出发,打破舞者与演员的界限。

今年世界各地都有《春之祭》首演百年致敬,中国也未缺席。自中央芭蕾舞团于5月在国家大剧院推出了王新鹏编创的版本后,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也在7月举行的“北京舞蹈双周”中重排并创新李捍忠、马波的“春之祭”—《满江红·踏莎行》。8月底,青年舞蹈家佟睿睿会携她的《舞集·大地》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中国舞蹈12天”中亮相。9月,旅澳台北舞蹈家张晓雄也会将他的“台北/柏斯/北京《春之祭》百年纪念重建计划”带到北京,柏斯西澳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两校舞者将实现联合献祭。10月,北京现代舞团的《春之祭》也会登上2013国家大剧院舞蹈节。

百年来,《春之祭》的确不啻为现代剧场艺术的“试金石”。你愿意走进剧场共同参与体验当代的生命仪式吗?

斯特拉文斯基

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美籍俄裔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转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代表作有芭蕾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婚礼》《普尔钦奈拉》《阿波罗》《竞赛》等,歌剧《俄狄浦斯王》《浪子的历程》《普西芬尼》等,钢琴曲《俄罗斯圣歌》《我儿童时期的回忆》等。

猜你喜欢

首演斯特拉舞者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全球最大飞机首飞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2016/2017年度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甘蔗产量可能减少40%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在艾奥瓦看美国大选“首演”
每天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名人
蜘蛛爬进了我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