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唤醒童心
2013-05-14庞清辉
庞清辉
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了好奇心,就没有了科学精神,这个国家的未来将是很悲哀的。
----陈耀
“腾—”一架小飞机腾空而起,瞬间扶摇直上,稍微停顿了一下,便扬起身子,逆风而上,在空中翱翔。
一个中等个头、大脑袋的“眼镜男”,带着一群孩子跟在飞机后面奔跑,孩子们不时发出惊喜的叫声。
这是一架自制的电动飞机模型,上面绑了发射器、电源、摄像头……通过无线电接收器和投影仪,所飞之处的景象就显示在了教室内的投影屏幕上。
“看到操场啦!看到厕所了!”孩子们叫着。飞机越飞越高,孩子们又大喊大叫:“看到大山了!看到小河,还有农田!”……
这是温州实验小学陈耀老师科学课教学试验的延续。
激发对自然、科学的热情
2004年,陈耀调到温州实验小学不久。他给学生布置回家种绿豆的作业,要求学生体验阳光、温度和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然而验收作业时,只有一名学生得出了结果,其余的回答不是“绿豆被妈妈扔掉了”,就是“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陈耀傻眼了:能在书上完成的,还是科学实验吗?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热情,陈耀鼓动家里人一起凑了几万块钱,买了一辆二手桑塔纳,每周他都带孩子们去山间田野里考察。
原来“学科学”就是“出去玩儿”啊!孩子们开始期待周末的到来,好坐上陈耀的二手车,漫山遍野去做“考察”。规模最大的一次,100多个孩子跟着陈耀去金蟾山考察植物。
其间,他们请教当地农民,去城里找专家,到图书馆查阅植物典籍。一年半之后,他们共同制作出当地第一本《新桥植物志》—对300多种植物进行分类、命名、采集标本、建立档案,这些都是孩子们一样一样做出来的。
讲到《光的色散》时,陈耀把孩子们带到了操场上。操场草坪上的洒水装置突然启动,水柱向四面八方喷溅,被抛上空中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了一道七色的彩虹,喜出望外的孩子们奔进水花中手舞足蹈。
“这些东西有用吗?”陈耀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他回答:“我们在乎的是孩子们动手与思考的过程,并不在乎这些东西有没有用。”
从“巴学园”到“科考小组”
这以后,陈耀开启了一项“印象巴学园”活动。他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边走边看,遇到什么问题,就立刻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听到钟声,就去研究钟为什么会发声,为什么余音缭绕;抱着钟再敲击,余音消失了,这又是为什么。
潘心如同学发现,秋茄有抑制赤潮的功能,于是写出了科学小论文《秋茄生长对赤潮影响的研究》,获得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2岁的滕甘雨发现木槿树有极强的去污功能。陈耀启发她:为什么其他落叶灌木没有去污功能,能不能用它做洗发水。滕甘雨经过1年多的试验,用木槿加草木灰制出既环保又去污的洗发水,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王从礼同学的研究。三年级时,王从礼在一个水池里发现了一种“小伞”状生物,通体透明,状如桃花,直径只有一两厘米大小。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生物的王从礼,捞了几只去问陈耀。
陈耀也没见过,他判断这“小伞”类似于水母,可是,孩子说它不是来自大海而是水池,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几天后,他带领学生专程前往这个水池,没有找到,与此同时,捞回去养在水缸里的“小伞”们也不见了!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陈耀让王从礼带头,组成一个“科考小组”去寻找答案。通过查阅资料,陈耀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这种生物至少已有6亿年的生存历史,但已濒临绝迹。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活体难以制成标本,因此少被发现和证明。
孩子们去向渔民打听,渔民们证实确实见过这样的小东西,但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消失,没人清楚。陈耀和孩子们搜集大量资料,拜访生物专家,走访周边多个水库,最终形成了研究报告《追寻桃花水母的踪迹》,并获了奖。
王从礼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时注意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如今王从礼即将赴美国留学,并将地质勘测作为学习方向。
2049年的科学梦想
陈耀眯着眼睛,专注地望着天上那飞翔的小飞机。流着鼻涕的孩子们围在他身边讨论着:为了承载发射器、电源、摄像头等装置,这个小飞机的机翼需要多长才能飞得足够高……
陈耀说,他有一个“2049年的科学梦想”—从到温州实验小学教过的第一班学生算起,至今他已有13名学生赴美留学,并都选择了科学专业。他鼓励这些走出去的孩子,学成之后仍然回到中国,成为一批有造诣的中国学者,“到2049年,他们当中应该能够诞生诺贝尔奖获奖者”。
为了鼓励孩子们探索科学的精神,陈耀每年都给学生颁发“少年诺贝尔奖”,不仅有隆重的颁奖典礼,证书也是模仿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证书制作的。
“要让他们从小就体会到兴趣受到尊重的感觉。”孙耀说,“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梦想成为科学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