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期待满满的岁月

2013-05-14李丹崖

读者·校园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墙报钢笔字师兄

李丹崖

那时候,我才十三四岁,正是青枝绿叶的年龄,我以还算不错的成绩考入了全镇最好中学的“尖子班”。那是一所满是红砖墙的校园,房前房后种的全是高大粗壮的泡桐树。

这所中学有一个很理科的名字“十九里中学”,校园里的气息却和文科贴得很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有个叫“张太守”的大师兄,写得一首好诗兼好字,经常负责出全校的墙报。那是一面宽广的山墙,全是红砖砌成,上面雪白的纸张上有大师兄的蒙眬诗,还有一些比较出色的作文,配上五颜六色的宣传插图,引得许多少男少女驻足观赏。

老实说,我羡慕那些墙上的名字,羡慕墙上潇洒的毛笔字,做梦都期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校园里风光一把。

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啊!诗歌大行其道,硬笔书法临摹本几乎每个男生都有一册,能做诗、写一手好字,似乎成了懵懂少年吸引女孩子们注意的唯一法宝。那时候,我曾为了写诗买下了厚厚一册《汪国真诗集》,那可是我两个星期的伙食费;还曾为了写一手硬朗的钢笔字,临摹了较为出名的庞中华、顾仲安等书法家的字帖。

在夏天,在繁茂泡桐树上喧嚣的蝉声里,我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练着自己的字。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草稿纸的空白处,都被我密密麻麻地写上了或长或短的诗。为了让自己的钢笔字能够“出眼”,我练得食指肚和中指侧面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即便如此,我仍没有一篇范文能够获得老师的青睐;写字,也永远属于三名开外的那一人。

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来自农家的我,抱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得泪水奔涌。那书是我从班上一位女生那里借来的,是至今最能让我感动的书,因为,书里的字句契合了我当时的心境。

那时候,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每天早上去学校不远处的街边,用一块钱买一碗“油茶”,外加两根油条,吃得满头大汗,然后走进校园,高声读英文单词。当时,连环画刚刚与我们作别,“李雷”和“韩梅梅”成了英语课本“外文连环画”里的主角。另一件高兴的事情,就是到街上的照相馆里照一张艺术照,把底片冲洗得无比暗淡,在写给女同学的同学录的时候,贴一张在上面。照片背后暗藏玄机,多半被写上了懵懂的小心思、小情愫,然而,一直没有一个女生发现。现在,我早已忘记上面写了什么,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回收个别女生的同学录,揭下来看看我的照片后面都写了什么,那应该是我的青春留下的最美印记。

泡桐花的甜香飘满整个校园的季节,一位师兄在春游的时候,结识了城市中学的一位时尚都市女生,她的相貌我早已忘记,名字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时候那女生给他写的信,他几乎给班上的每一位男生看了个遍。那女生的字迹谈不上美,却很娟秀、匀称。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信纸,飘着花香的信纸,背景是《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和露丝。那女生说,只愿他们也像电影里的“他们”。我们班的男生都红了眼。

我忘了补充,我的这位师兄气质自然是非常阳光的,喜欢穿一身红色的运动服,最重要的是,他写得一手非常棒的情书。

仔细想想,以上这些,应该算是我和文字结缘的真正原因—虚伪、躁动、早熟,又恰恰成就了我与文字为伍的信心和决心,我满含期待地蹒跚走来。这一路上,我得到了无数师者的帮扶和点醒,也得到了无数朋友的鼓舞和勉励,总算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我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

因为在我的心中,始终装着一片别人不了解的梦境,我所经历的岁月,只有我自己才能体察。

这么多年以来,我始终记得初中校园的那片墙报,记得那本被我临摹得变了模样的字帖,记得路遥,记得写在艺术照后面的情书……我记忆里的一切一切,都和文字有着某种无以言说的关联……

那真是些期待满满的日子,期待长大,期待自己能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期待能够尽快收获属于自己的爱,而这一切,是把希望的赌注押在了文字上!

猜你喜欢

墙报钢笔字师兄
擦不掉的钢笔字
怎样指导小学生写好钢笔字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
老人自费办报十年“墙上报刊”已连载61期
窘死人的美女表白
对不起,我是来表白的
北大女生初次表白实录
“有我一份”
大学生可以自由出墙报
学校办墙报的一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