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经济区:生态经济撑起大半江山
2013-05-14文/曹锐
文/ 曹 锐
川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西部平原广袤,水草丰美;东部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是“中华水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注意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的问题,要走出一条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同志在四川调研时强调,同时,要重视科技在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的作用,用科学的手段来保护生态生态保护必须要依靠科技的支撑,用科技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手段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
对于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就在近日,成都经济区的“1+7”区域合作扩容为“8+3”区域合作,加入了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加入以成都为中心的“黄金发展带”。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在成都经济区这个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辐射下,又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美丽四川”需要生态文明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包括甘孜、阿坝2个州。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点状开发矿产资源,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和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据介绍,川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该区域生态区位极其重要,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还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五大牧区之一,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其生态地位、政治地位与三江源同等重要。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四川省主委黄润秋说,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多年对川西北地区关注、调研所掌握的情况表明,川西北高原生态环境现状堪忧:
一是湿地萎缩、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若尔盖湿地原有大小湖泊300余个,近20多年来已干涸了200余个,湿地萎缩面积超过60%。
二是草原沙化现象加剧。该地区目前的“三化”草地面积达1.75亿亩,占可利用草地的82.5%,大面积的沙趋地正以每年11.6%的速度向沙漠化过渡,已成为我国土地沙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三是生物多样性破坏程度加剧。近几十年来,川西北地区约5%的生物种类已经灭绝,约10%~20%的种类也处于濒危境地。
四是鼠害快速蔓延。2010年川西北草地鼠害面积已达4377万亩,并已每年200万亩的速度蔓延。其中,石渠县的鼠害草地面积已占全县可利用草地的97.7%。
据专家预测,若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20年后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不仅严重减少和破坏长江、黄河的水量和水质,威胁中、下游生态安全,其引发的沙尘暴还将直接危害临近的成都平原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一旦“中华水塔”缺水,高原湿地不湿,成都变“尘都”的推测并非天方夜谭。
2012年7月5日,九三学社中央、四川省政协重点提案“力争将川西北地区纳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的建议”联合督办会在蓉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志珍指出,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川西北地区生态建设纳入与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对待,以科学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推进川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国家生态、地方发展、百姓生计“多赢”的良好局面。
四川省副省长刘捷曾表示,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和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湿地萎缩、草地退化沙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九三学社中央继续关注并支持川西北生态建设,推动国家尽快批复并启动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支持人工种草试验区建设和川西北地区生态补偿力度,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阿坝州:强力推进川西北生态屏障建设
为加强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阿坝州牢固树立“生态立州”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构建生态阿坝、和谐阿坝,不断推进川西北生态屏障建设。
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近年来,为加强生态保护工作,阿坝州规划、申报、建立了一大批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全州形成了以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为代表,类型多样、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网络。截至目前,全州共有自然保护区25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2个,州级和县级9个,位居全省第二位;保护区总面积228.5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7%。其中,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1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8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1.5%;以保护高原湿地为主的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6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9.2%。全州自然保护区现有机构16个,工作人员1503人。自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到目前,国家已投入阿坝州近8000万元用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本级项目下达350多万元用于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繁育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省级财政投入林业专项资金2400多万元用于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
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恢复。实施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和阿坝曼则塘湿地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总投入3496.7万元,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围堵还湿608处,恢复草坪9975亩,涉及沼泽湿地28000亩。开展保护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30公顷,生物防治招鹰架385个,完成核心区围栏3000公顷和边界围栏27公里。同时,加强了草场围栏、优良牧草、畜种改良等草原生态基本建设,积极推广轮牧、休牧、禁牧措施。
积极规划生态建设项目。编写关于湿地保护系列规划报告。阿坝州湿地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纳入“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国家下达了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大力实施生态建设。近年来,国家、省调研组多次到阿坝州开展湿地保护与沙化治理调研工作,积极研究和制定生态建设的政策和举措。
甘孜州:以生态优先文明发展建设新型城镇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作为甘孜州府所在地的康定县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怎样提升城市品位?中共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多次前往康定县就城市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并要求康定县要致力于率先发展、引领发展、跨越发展,真正成为全州的榜样,努力建设成为全国藏区旅游文化示范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样板县。中共甘孜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为康定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招把脉。
阿坝州努力构建生态阿坝、和谐阿坝,不断推进川西北生态屏障建设
胡昌升指出,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没有记忆的城市就是一座死城,一座美丽的城市要人文关怀、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要让文化和历史得到彰显,充分体现文化城市、旅游城市的崭新风采。州委、州政府将对康定县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机制和政府的引导力,要走市场化道路,不断引入市场机制。我们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坚持宜居、宜业、宜游的路子;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文明发展的理念。城市规划要认真研究城市自身的特点,要有新的观念、新的体制。一座城市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真正实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在一座城市里,河流就是这座城市的肾,生态则是这座城市的肺,城市的构筑是城市的表皮,城市的道路是城市的脉络,但是城市的灵魂则在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城市历史记忆。要建设一座世界名城,就必须有完备的服务功能、产业功能,就必须充满人文关怀。
针对全州各县的现状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胡昌升要求,一是要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在城市个性规划中求突破,让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交相辉映;二是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编制城市规划,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三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上求突破;四是要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上求突破;五是要在打造城市品牌、丰富城市内涵上求突破;六是要在强化城市管理、优化城市软环境上求突破。真正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让城市管理更加规范,让老百姓感到更加自豪。
2012年,甘孜州委、州政府提出把康定城打造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全国藏区新型城市样板县、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县”的总体要求,康定县确立了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四化互动”发展路径,提出了“一年树形象、两年破难点、三年大提升”的城市建设工作目标,制定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3年至2015年将拟定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58个,概算投资约77亿元。
单纯幸福的笑脸、穿梭如织的人群……多难兴邦,从地震中走出的这片土地,正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如果说,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让川西北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那么,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无疑是川西北发展振兴的强劲支撑。
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阿坝州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在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建设中开始做大做强,在发展现代农牧业思想指引下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央如此清晰地看到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并提出如此“美丽”的愿景,但是所有的政策意见都不应是一级又一级文件的“纸上传达”,而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具体行动。
相信,以生态经济为主攻方向的川西北地区必将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