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的她
2013-05-13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
把女性物化,其实就是针对女性的暴力的开始。
在曼谷参加联合国妇女署组织的媒体培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纪录片“Kill Us Softly”(温柔的杀害)。
这部纪录片其实有四部。从1979年开始,美国学者基尔孟差不多每隔十年制作一次,来跟踪分析女性在美国的广告中的形象,研究广告是如何物化女性,以及对社会产生影响的。
有些画面,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比如完美无缺的妆容,虽然我们心里面都明白没有一款化妆品可以让任何女性抵挡岁月,抵挡一个人的新陈代谢。即便是明星,是超级模特,也不可能像广告特写所展现的那样,没有一丝皱纹,没有一个斑点,皮肤充满了光泽。这是化妆品商展现的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为何直到现在,这样的推销手段,依然屡试不爽?
在有的广告中,女性变成了一件物品,可能是一瓶啤酒的外形,可能是一瓶香水的曲线。或者女模特摆出古怪的造型,甚至是死亡的状态,不知道观众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把女性物化,其实就是针对女性的暴力的开始?
我不知道,当电玩商家用女性扮演游戏角色,再配上旁白,强调男性的“征服感”的时候,有多少人会觉得这样很有问题。不过 2010年,超模 Lara Stone 为 Calvin Klein 拍摄了一辑牛仔裤广告,结果在澳大利亚被禁止。当局禁止的理由是,“海报画面整体效果令人联想到暴力和强奸场面”,也“充斥性意味,显然是要令人联想到性行为”。而且,海报“暗示女性是玩物”,侮辱了女性,而“暗示男性对女性施暴”,也同样侮辱了男性。
当时就有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广告宣扬性暴力,向下一代男性灌输这种富有侵略性和暴力的影像,只会增加女性和儿童成为性暴力受害者的比率。基尔孟通过她的研究,也提醒大众:虽然大家都觉得,无处不在的广告,自己不会留意或者专门去看,但是事实却是,我们所有人都被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2012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林书豪、贝克汉姆等人一起拍摄了一部公益广告,一起呼吁终结对女性的暴力。根据白宫公布的数字,在2011 年进行的调查中,十分之一的青少年报告称自己遭到男朋友或女朋友故意的身体伤害;五分之一的年轻女性在大学时已遭到性侵犯;九分之一的少女被迫发生性行为。年轻男性之所以这样对待女性,很大原因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和女性相处的方式时,受到了来自媒介尤其是广告的影响。
如果看联合国妇女署的数字,你会发现全球遭受过各种暴力对待的女性的数字是惊人的。广告的作用,如果从全球来看,自然不像在美国那样明显,更多还是文化习俗的原因。我请教妇女署的官员中国的情况如何,对方表示,到目前为止只有来自妇联的数据,大约四成女性表示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暴力对待。当然,这个数据并不准确,因为更多受到暴力对待的女性是不会告诉外人的。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机构有能力或者愿意去做这样的调查,这需要走进一个个家庭,敲开门去询问。
那次上课,老师还播放了很多她搜集的东南亚国家的各种广告,最好笑的一个,是一个泰国的减肥茶广告:胖女生看着身边肚腩肥大的女生正得意洋洋,结果女生一用力,肚子上的肉全部到了胸上,留下目瞪口呆的胖女生,飘然而去。就在大家笑得东倒西歪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难道没有觉得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看了一堆广告,从汉堡包到速溶咖啡,这些广告中的女性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要美丽,要性感,要静默,要控制好体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男性的青睐。难道女性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取悦男性?对于不这样想的女性们来说,这些广告自然显得很是老套,但是对于那些心智不成熟的女性来说,或多或少会产生作用,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
印度的同行抱怨说,电视广告中的女性,总是在不停地洗衣服,因为基本都是洗衣粉广告。
倒是最近印度一名著名女影星,拍了一部电话广告,在过去,这类广告都是男人的天下。不过广告讲述的是她结婚辞职做全职太太的角色,传递的信息还是一样:不做贤妻良母,女性就不可能收获“幸福”,就没有“幸福的家庭”。
我想了想,好像中国的广告,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