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3-05-12赵长轶胡园园

天府新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省

赵长轶 胡园园 顾 新

2010年10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要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并确定了我国现阶段主要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以及对这七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植政策,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实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依靠科技创新之路,是现阶段四川省突破发展困境,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根据四川省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四川省“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六大产业作为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2〕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的分析,总结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的成效,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四川省科技资源丰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2011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622.2亿元,同比增长37.4%;主营业务收入6290.5亿元,增长38.4%;出口交货值118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5%,增长98.3%;资产总额6780.5亿元,增长19.8%;从业人员75.2万人,增长23.1%。2011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创造利润411.8亿元,同比增长32.9%;应交增值税215.6亿元,增长41.2%;产值利税率为9.5%,资产贡献率9.3%,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5万元/人,较规定工业高0.1万元/人。〔3〕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德阳国家重大装备基地、乐山硅材料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自贡国家特殊新材料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 (四川)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为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二、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产业政策环境日益改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纵观全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4〕,四川省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来规范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法制健全、金融政策完善、制度规范的发展环境。

表1 四川省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部分)

(2)产业规模发展迅速,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10月,四川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3233.1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销售产值3119.7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为12.6%,比2011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也不断壮大,2010-2008年,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2 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规模变化

据测算,2011年四川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46个已完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产后,每万元财政投入将拉动项目投资70万元,带动形成近200倍的新增销售收入,约13倍的新增税收。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目前,四川省部分城市已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2010年,成都首批10辆纯电动公交车正式示范运行,并建成3座充电站和100个充电桩。

(3)产业技术能力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开展。2010年,四川省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 (R&D)人员中具备博士学历和硕士学历的占总人数的21%。新兴产业企业在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方面取得较大进展,2009年,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是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的32倍,消化吸收经费占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的53.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成交合同数不断增长,2010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达到547393万元,较2009年增加了1416万元。四川省还积极与欧盟、美国、日本、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合作,如表3所示,2010年,我省国外技术引进合同达434项,比2009年增加了104项,在合同金额中,相比设备费,技术费逐年增加。

表3 近三年来四川省国外技术引进合同

四川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进与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引进优秀毕业生进入新兴产业。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联盟。此外,四川省还加大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力度。2004年,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被中国侨联批准为“科教兴国示范基地”,促进留学人才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融入我省。

(4)产业布局趋向合理,特色鲜明的园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以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中心带动产生辐射效应,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市州为11个,与2010年相比,产值50亿元以上的市州增加了2个,产值10亿元以下的市州减少了1个,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根据《“611”计划》规划〔5〕,结合各个地区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的特点和地理优势侧重发展不同的新兴产业,四川省特色鲜明的园区网络体系已逐步形成。

(5)省级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效果显现。2011年和2012年,四川省省级财政连续两年分别安排20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专项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四川大产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6〕各地、各部门也出台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整合聚集的发展趋势。2011年,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187亿元,利润130亿元,税金80亿元,进一步了完善产业链,壮大了产业规模。2011年,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共采购设备79970台 (套),投资198亿元,其中有3376台 (套)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2011年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突破204项关键技术,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4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2011年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中,开发的新产品和新型号相关技术具有国际领先的36个,项目产品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明显,协同创新效应显现。〔7〕

2.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机制不完善,成果应用缺乏支撑手段。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成果所有权不明确;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高端技术人才;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导致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象严重;相关科技成果审批程序和制度不完善;企业在与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合作过程中,科技成果所有权、科技技术的转移以及利益分配方面还缺乏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规范。

(2)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创新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还处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跟踪或是后续开发环节,大多数企业并未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难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虽然四川省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合同金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合同金额中引进的技术费用远大于设备费用。此外,四川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明显低于国内领先地区。

(3)产业园区发展不平衡,相关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优势显著,但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影响省内其他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四川省的国家级高新区分别位于成都、绵阳和自贡地区,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常年位于全省前三位。此外,四川的开发区建设还呈现出趋同的发展趋势,其中,部分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相关生活服务设施并不完善,影响了科技人才的培育和产业的发展。

(4)产业链建设不成熟,集聚经济效益不明显。完整的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四川省颁布的《规划》中对六大新兴产业布局及技术发展路线做了规划,但产业链发展速度较慢。如成都市高新区,虽聚集了国内外许多大型企业,由于缺乏完整产业链,集聚经济效益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5)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财税制度不完善。四川新兴产业企业中94.8%是中小企业,①2011年四川省高新产业公报,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科技厅计划处〔Z〕.http://www.scsti.org.cn/资金实力普遍较弱,四川省在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法律,涉足风险投资等融资领域的企业较少,使创新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此外,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支持方式以及支撑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

1.战略思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积极引导,加快培育,又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与掌握核心技术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官产学研四者互动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的原则,坚持从局部到整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策完善与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原则。〔8〕

2.对策建议

(1)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建设。首先,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同时,应制定有利于四川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从立法、规章制度、税法优惠与R&D资助方面对四川科技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以指导性的科技政策来调动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的积极性,加强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结合,从机制上提高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和国民经济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的吸纳能力。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并监督各单位落实《专利法》、《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等关于职务发明奖酬的规定,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以及科技人员,纳入各类奖项并给予奖励。

(2)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一方面,应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发展目标,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牵头,依托企业为主体,构建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通过利用企业、高校、研究所协同创新,完善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体制改革。同时,应从政府层面加大对产学研经费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7〕,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开展前瞻性、先导性科技攻关,搭建产业共性技术转移公共服务网络,构建产业共性技术转移合作联盟。另一方面,还应引进和培养大量高素质科技人才。首先,可通过鼓励高校、培训机构以及新兴企业开设专业知识、现代化软件应用、技能培训等短期脱产半脱产培训课程,采用远程教育和在线培训等方式,引导企业科技人才深造学习,提升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其次,应积极推动教育机构设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交叉专业,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各个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再次,可结合国家“千人计划”,组织实施省级人才引进计划,依靠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人才评选机制、人才激励制度,加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省工作。

(3)建立完善产业园区的基础及配套建设。首先,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以及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完善所需要的配套设施。例如,四川省推广电动公交车的发展,应将在城市重要站点和公路旁设置充电站作为推广电动汽车的必要基础条件。其次,针对四川省部分高新区或是经济开发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的问题,政府应从吸引人才的角度出发,在这些地区建立配套的职工公寓以及相关的生活、娱乐和休闲场所,同时加强交通和电力等配套环节建设。同时,政府还应建设信息平台为新兴产业提供便捷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信息,促进人才交流,生产、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信息流动。

(4)建设完整的产业链,发挥集聚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应通过政府的引导,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若干配套政策和《四川省工业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 (2005-2010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整合和发展的良性机制,以重点企业为龙头,联系上下游配套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其次,应大力推进建设标准厂房,集约节约使用土地、能源、资本等资源,鼓励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园区集中。制定四川省科研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支持分析测试、检验检测等实验基地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等基础条件平台进一步面向企业开放,共建专业技术平台。支持企业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辐射力强的主机项目和关键集成部件项目。再次,应积极推进以长虹为龙头企业的数字视听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成都市和印度软件业协会开展全面合作,建立我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以国际知名大公司的封装测试项目为基础,推动形成芯片设计、制造为主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地奥集团、华神集团等为龙头企业,建立中药材产业基地,研发川产道地中药新药,提高中药单体提取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优势产业。

(5)拓宽投融资渠道,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省、市 (州)财政和有条件的县 (市、区)都要适时设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项目和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业链整合与特色园区的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争取国家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风险补贴。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联动,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证券等方式直接融资,鼓励重点企业寻求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软贷款支持,鼓励企业更多地通过票据融资、贸易融资等多种信用工具融资。〔9〕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新兴产业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阶段,制定财政补贴和奖励政策,设计并实施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门税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切实贯彻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用品,实行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及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应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财税优惠,以此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1〕刘若霞,黄寰,朱文翅,于晓昆.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先导产业〔J〕.天府新论,2012,(3).

〔2〕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R〕.2011..

〔3〕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统计局.2012年四川省科技统计年鉴〔R〕.2012.

〔4〕国务院办公厅.“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R〕.2012.

〔5〕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611计划”工作方案〔R〕.2012.

〔6〕李雪婷,顾新,魏奇锋.我国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的财政支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2).

〔7〕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

〔8〕肖艳.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和对策〔J〕.经济纵横,2012,(10).

〔9〕谭中明,李战奇.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J〕.企业经济,2012,(2).

(责任编辑:王云川)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省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