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全媒体 引领新时尚——专访时尚传媒集团全媒体总经理权铮
2013-05-11曹素妨
本刊记者:曹素妨
当今,“全媒体”虽不再是时髦名词,但仍是热门词汇。“全媒体”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讯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的自身的全面互融,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全媒体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势不可当,一些具备实力的传媒集团已经纷纷踏上“建设全媒体”的征途,比如,时尚传媒集团。
目前传统媒体投身全媒体建设面临着商业模式不明朗、综合运营人才缺失、流程再造乏力、资源整合不科学等主要困境。目前,时尚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建设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能够为全国的传媒产业的全媒体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思路。对此,我们对时尚传媒集团全媒体总经理——权铮进行专访,以深入探讨和考究时尚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建设之路。
记者:有迹象表明,“投资全媒体”会成为中国传媒业的一场运动,其趋势之猛,不亚于曾经的风起云涌的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其泡沫化和盲目化,极可能带来一场潜伏的危机。您怎么看?
权铮:任何一次产业革新对于每家企业来说都潜伏着危机,只有准确把握住行业发展的脉搏,并有能力走在趋势前面的企业才能将“危”缩小,将“机”放大,成为新时代的胜者。时尚集团在全媒体投资方面既有宏观的战略考虑,也有着细密周全的执行准备,由集团总裁刘江亲自运筹帷幄,因而对全媒体布局能够做到谨慎而不失进取、全面而互有支撑,使得时尚全媒体走在了时尚媒体行业的前面。
我们目前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仍在探索,尚未成功。有思路,敢投入,不怕试错,既有集团统一整合,又有一些刊司做独立探索,这符合转型期高举高打同时化整为零的创新规律,且符合碎片化内容时代的组织样式。我们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作为一定不成功。时尚对于跨界,对于名类人才的悦纳,都是创新基因的表现,既有勇气,又有较好的执行力。量变到质变,必然会创造新价值。全媒体之全,已有杂志、广播、电视、影视、话剧及批量,分类数字产品,可喜之处在于不少合作伙伴以多种方式参与支持了我们的创新过程。时尚的线上与线下的活跃度得到广泛认可。数字化还有效拓展了客户量及范围,新伙伴带来了新机遇。未来因为未知而有趣,与传媒界同行一起行走,路很宽。
记者:时尚传媒集团在全媒体建设中是怎样的商业模式?有哪些核心的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权铮:时尚全媒体以Web互联网业务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业务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广告,平台包括Web端(时尚网站群)、Pad端(时尚集团电子刊物)和手机互联网产品。核心是整合打通各平台,并整合集团18本刊物的内容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立体互动营销。时尚网目前是时尚垂直领域最权威的门户,跟产业链各个重要平台和客户有全面的合作。PAD端的电子刊物书架是最受用户欢迎的电子杂志产品,每月的活跃用户覆盖达到千万级的规模。移动互联网有阅时尚和i时尚两条产品线,阅时尚采取品牌内容的前向收费模式构建商业模式,i时尚采用后向收费的商业模式,这两个产品今后逐步会成为时尚全媒体的基石性产品。
记者:在全媒体建设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题?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权铮:时尚集团作为中国时尚媒体的航母,既给发展全媒体业务提供了强大后盾,同时也对全媒体业务的整合执行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时尚全媒体建设工程中遇到的挑战往往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整合18本刊物的内容资源、行业资源、客户资源,并让它们与新媒体业务有机结合,发挥出1+1>2的作用。由于时尚集团与一般杂志不同——我们的杂志数量以及各刊的江湖地位都远非其他同行可比,如此大而强的杂志资源的整合,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将全集团的新媒体业务基本都集中在全媒体事业部,将拳头握紧了,才能打出力量。
记者:今后贵单位在全媒体建设过程中有何具体规划思路?
权铮:全媒体建设关键在于对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把握。媒体是按照发现、定义、呈现、到达的游戏规则运行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呈现、到达的游戏规则,导致前端的发现和定义环节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何公司的全媒体建设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好布局。我们从几个方面做了规划:首先产品层面我们做好了网站、数字出版、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布局,聚合时尚集团在高端内容上的优势,向用户提供最好、最酷、最炫的时尚内容。商业模式上我们既有前向收费,也有后向收费,后向收费既有传统的广告模式,也有互联网化的服务收费模式,这些商业模式的构建将会保证业务的均衡发展和快速发展。其次,在人才的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包括改进人才梯队的结构,引进更多具有互联网业务经验的人才,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内外培训培养更多具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视野的人才。还有一个就是搭建高效的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理顺部门架构,制定更加科学的全媒体业务流程,令业务板块间责任明晰又互为支撑对全媒体业务的运作非常关键,把传统和新技术融合,搭建一个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游戏规则将会是保证全媒体业务成功的核心竞争力。今后我们可能会引入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激励机制来保证高效的组织运行和人才队伍的稳定。
记者:时尚传媒集团在技术建设方面有何新的动向或构思?
权铮:由于时尚全媒体肩负着整合集团资源的责任,因此在技术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整合平台的研发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在幕后进行的,比如说广告平台系统的自主研发、内容资源库系统、用户管理系统,精准投放分析系统,数字出版系统、网站编辑系统等,这些工作做的扎实,才可以让全媒体业务站得稳。另外,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业务风起云涌,移动是互联网应用的未来——这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广泛共识。在这个领域我们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有专门的战略业务线在这个领域深耕。目前我们已经上线了很多移动应用产品,但一些核心产品还没有做规模推广,因为自己还不够满意。和我们的平台整合一样,我们的产品也要在使用体验、交互技术、界面、架构等方面做到趋近完善才可以全力出击——这也是时尚集团一贯追求的精品路线的体现。
记者:全媒体建设需要“全媒体型”人才,这就对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尚传媒集团在全媒体建设中对“全媒体型”人才有怎样的要求?
权铮:相对于集团内部各刊的采编队伍,全媒体对人才能力有更多维度的要求。不仅是对时尚内容有敏锐的嗅觉和把握能力,更要对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需求、网络产品的用户体验有着执着甚至痴迷的追求。一本杂志内容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图文内容的品质、采访对象的人气、谋篇布局的创意等,而一个网络产品,不管是网站还是手机客户端,决定成败的更多是用户体验。打个比方说,你做一个app上线了,内容丰富、美轮美奂,独家大片儿、明星做客……一样不少,但就是偶尔给你来个闪退!那用户当即就给你卸载了——手机卸载太容易了。而且以后再看见你这个app人家也不再下了,任凭你内容多好、功能多强。就一个小bug,就毁了一切。这就是互联网产品对我们的更高要求——必须把用户体验看的和生命一样重。
记者:时尚传媒集团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8本高档期刊,业务涵盖期刊编辑、图书策划、网络传媒、数字出版等多项领域的传媒体多平台的传媒集团。同时,时尚传媒集团率先与世界一流出版集团强强联手,采取版权合作的形式,在当前数字时代的浪潮之下,作为时尚和潮流的引领人,在版权运营模式方面具有怎样的思维?
权铮:过去时尚集团的国际版权合作局限于纸媒,从2011年开始已经逐步采取传统和新媒体版权共同运营的方式。目前有合作的国外版权机构,陆陆续续和时尚集团签订了数字版权合同。版权运营的核心解决方案就是利益共享的商业模式构建,无论是国外的大出版集团,还是以个人身份与时尚合作的合作伙伴,今后都会在时尚全媒体的平台上共享商业模式成功的利益。我们的每条产品线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到了版权利益分享的业务模型,无论是股东身份的大的版权合作方还是围绕时尚产业链的众多中小版权方,今后都会在时尚全媒体的产品和业务运营中分享到应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