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ULTISIM的彩灯控制电路仿真
2013-05-11李海燕任文平李鹏李威威池宗琳
李海燕 任文平 李鹏 李威威 池宗琳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1. 概述
NI Multisim 软件是目前主流的电路虚拟仿真工具,该软件为电路仿真提供了丰富的元器件库、直观的图形界面和完备的分析方法。本文以彩灯控制电路为例,在Multisim 11.0环境下对其时钟信号产生电路、顺序脉冲产生电路、彩灯驱动电路、直流电源和加/减计数控制电路几个功能模块进行仿真分析,最终实现彩灯控制电路的模拟仿真,旨在演示Multisim在模拟电路仿真方面的应用,为以后研究其他模型提供系统的研究方案。
2.彩灯控制系统功能
在电路中,彩灯一般是指发光二极管、白炽灯或不同色彩的灯泡,其控制方法有很多种,如单片机控制,这种控制方法编程简单,控制的图案花样多,外接电路简单。除了单片机控制之外,还可以利用数字电路来控制,其电路结构也比较简单,制作和调试容易,成本低。
本文使用数字电路对彩灯进行控制。彩灯控制电路包括时钟产生电路、顺序脉冲产生电路、彩灯驱动电路及直流电源等组成部分。其中,顺序脉冲产生电路是彩灯控制电路的关键部分,因为彩灯的变化完全是由该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决定。改变时序控制信号,即脉冲的产生顺序或周期,就可以控制各个彩灯的点亮时间和顺序。彩灯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
3. 彩灯控制电路功能模块仿真
3.1 时钟发生电路
时钟信号由555定时器组成的自激多谐振荡器产生,如图2所示。在自激多谐振荡电路中,电位器R1用于调节振荡频率,以便改变彩灯流动点亮的速度。利用示波器测试该电路的输出波形,如图3所示。
3.2.顺序脉冲产生电路
图1 彩灯控制电路
图2 555构成的自激多谐振荡器
顺序脉冲产生电路一般由计数器和译码器构成,其功能是在时钟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脉冲。其中,计数器应具有加法计数和减法计数的功能,以便改变彩灯依次点亮的方向。此处选用CD4510为十进制加/减计数器,可以输出4位BCD码,并且驱动负载的能力强,能输出较大的驱动电流。图1中C3、R3组成微分电路,接在计数器的清零端,启动电路时,使清零端瞬间得到一个高电平,从而使计数器清零。译码器采用CD4028,它是4线-10线译码器,正好与计数器CD4510配合,计数器产生的4位BCD码输入到CD4028的输入端时,其10个输出端的对应端变成高电平。
3.3.彩灯驱动电路
彩灯控制电路中有6路彩灯,按孔雀开屏的形状进行排列,彩灯的数量逐渐增多。为了能使彩灯正常发光,电路应该提供足够大的驱动电流,采用单管放大器就可满足这一要求。将顺序脉冲产生电路的输出信号接到晶体管的基极上,将二极管的集电极接到发光二极管上,这样集电极能获得较大的驱动电流,从而驱动二极管正常发光。如果彩灯数量更多时,需用使用复合管才能驱动所有彩灯的工作。
3.4.直流电源
直流电源在本电路中有两路输出,一路输出到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路,该输出电压为7V,为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源,也是发光二极管的电源;另一路经稳压电路,获得5V的电压,作为本控制电路中的数字电路部分的电源,如时钟电路、计数器和译码器的电源。
3.5.加/减计数控制电路
由于要求彩灯点亮顺序具有双向流动的效果,所以计数器应交替进行加法和减法计数,这就需要计数器的计数方式控制端U/D能得到交替的高低电平控制信号,才能达到实验要求。加/减计数控制电路利用三极管反相器和D触发器来进行设计,控制计数器的计数方式,使计数器反复进行加法—减法—加法—减法—…计数的交替,从而控制彩灯灯光的双向流动效果。
将时钟产生电路、顺序脉冲产生电路、彩灯驱动电路及直流电源等功能模块连接后,可得到图1所示完整的彩灯控制电路。
图3 自激多谐振荡器输出波形
4. 结语
彩灯控制电路相对比较复杂,由多个单元电路组成,综合性很强。应用Multisim仿真软件可以方便地设计各个功能电路模块,快速准确地对彩灯控制电路性能进行仿真分析,避免了仪器仪表误差或电路接触不好导致的影响,可以不受元器件种类、数量限制,提高了电子电路的设计效率。对于复杂的综合性电路,本科生无需编程或复杂的数学推导而直接看到仿真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深入的分析设计和改进,这不仅可以激发电子类及计算机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对提高本科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National Instruments Electronic Workbench Group. Professional Edition Release Notes NI Circuit Design Suit (Version 11.0). 2010.
[2]吴大正,王松林,王玉华. 电路基础[M]. 2版.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康华光,陈大钦.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 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杨颂华,冯毛官,孙万蓉,胡立山.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