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例面颈部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3-05-10陈菲张庆庆陆东辉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陈菲 张庆庆 陆东辉等

[摘要] Castleman病(CD)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交界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本文报道了4例面颈部CD,其临床分型均为局灶型,组织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同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等进行了文献复习。

[关键词] Castleman病; 临床病理; 局灶型; 多中心型

[中图分类号] R 739.81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7518/hxkq.2013.01.023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首先由Cast-

leman于1954年报道,是一种少见的交界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遇到4例CD,现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进行相关的分析。

1 病例报道

病例1 患者男性,31岁。1996年2月因左腮腺肿块3年就诊。患者自述10多年前有一次同侧腮腺混合瘤的手术史,术后病理不详。查体:左腮腺区扪及一肿块,大小4 cm×4 cm×3 cm,质中,无压痛,界尚清,活动度差。颌下及颏下淋巴结未扪及,表面皮肤色泽正常。临床诊断:左腮腺混合瘤复发、恶变?手术:行腮腺及肿物切除术。病理:送检组织一块,大小6 cm×6 cm×3 cm,美蓝通过的腮腺组织中可见椭圆形实性肿物一个,大小4.2 cm×3.5 cm×3.2 cm,有不完整包膜,与腺体紧密粘连,切面灰黄,质中。镜下:部分为淋巴样细胞弥散分布,部分为淋巴滤泡增生、散在,伴丰富透明变性的毛细血管(图1左),并长入滤泡内(图1中);生发中心细胞呈同心圆样排

列,套区细胞呈环状排列如“洋葱皮”样(图1右);另见少量浆细胞、免疫母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增生的淋巴细胞显示LCA(+)、CD3(+)、CD43(+)、CD45RO(+)、CD20(+)、CD79α(+)、bcl-2(-)、Ki-67(滤泡中心为主,+)。病理诊断:左腮腺CD(透明血管型)。术后随访3年无复发。

病例2 患者男性,32岁。1996年4月因左颈部肿块发现半月余就诊。查体:左颈中部可触及4 cm×3 cm×3 cm肿块,质中,可活动。既往无手术史及其他病史。临床诊断:左颈部肿物性质待查。手术:行左颈部肿物切除术。病理:椭圆形肿物一个,大小5.5 cm×3.3 cm×2.8 cm,有包膜,切面实性,灰红、灰白,质软。镜下:为淋巴结组织,增生的淋巴滤泡散在,伴丰富透明变性的毛细血管,并长入滤泡内;生发中心细胞呈同心圆样排列,外套细胞呈环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增生的淋巴细胞显示LCA(+)、CD3(+)、CD43(+)、CD45RO(+)、CD20(+)、CD79α(+)、bcl-2(-)、Ki-67(滤泡中心为主,+)。病理诊断:左颈部CD(透明血管型)。术后随访3年无不适。

病例3 患者女性,36岁。1997年7月因左颈部无痛性肿物发现2月余就诊。曾行穿刺、CT检查未明确诊断。查体:左胸锁乳突肌前缘上1/3处左下颌角下外侧可扪及一肿块,大小约3.5 cm×3 cm×3 cm,质中,无压痛,界限尚清,可活动。表面皮肤色泽正常,与皮肤无粘连。临床诊断:左颈部肿块待查。手术:行左颈部肿物切除术。病理:送检组织一块,大小3.5 cm×2.8 cm×2.2 cm,有包膜,似淋巴结,切面肉红色、质中。镜下:为淋巴结组织,改变同病例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增生的淋巴细胞显示LCA(+)、CD3(+)、CD43(+)、CD45RO(+)、CD20(+)、CD79α(+)、bcl-2(-)、Ki-67(滤泡中心为主,+)。病理诊断:左颈部CD(透明血管型)。术后随访2年

无复发。

病例4 患者男性,38岁。2011年1月因右舌缘鳞癌(活检已证实)伴右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查体:右下颌角下外侧可扪及一肿块,大小约3.5 cm×3.5 cm×3 cm,质中,无压痛,界限尚清,可活动。表面皮肤色泽正常,与皮肤无粘连。临床诊断:右舌缘鳞癌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行右颌颈联合根治术+左腹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术。病理:颈清组织中见右颌下肿大结节一枚,3.3 cm×3.2 cm×2.2 cm,有包膜,似淋巴结,切面灰红色、质中。镜下:为淋巴结组织,改变同病例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增生的淋巴细胞显示LCA(+)、CD3(+)、CD43(+)、CD45RO(+)、CD20(+)、CD79α(+)、bcl-2(-)、Ki-67(滤泡中心为主,+)。病理诊断:右舌缘鳞状细胞癌Ⅰ~Ⅱ级;右颌下CD(透明血管型)。术后随访3个月无不适。

2 讨论

CD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交界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巨大淋巴结增生。曾先后有多种命名[1],如:Castleman淋巴结增生症(lymph node hyperplasia of Castleman)、良性淋巴瘤(benign lym-phoma)、巨大淋巴结增生症(giant lymph node hy-

perplasia)、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angiofollicular

lymphonode hyperplasia,AFH)等。目前,普遍认为以CD或AFH命名较为合适。

2.1 临床表现

早期认为CD多发于纵隔淋巴结,后来发现从内脏到浅表的全身各处淋巴结及无淋巴结的软组织内都可发生。CD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略多。CD发病形式多样化,多数以肿块压迫症状而就诊。肿块大小依存在时间、生长快慢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病程长短不一,一般为3年。

CD可分为局灶型(孤立型)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MCD)。局灶型CD好发于青年(20~50岁),没有或较少全身症状,表现为淋巴结

肿大及由其引起的压迫症状,最常侵犯纵隔淋巴结,其次是颈部,后腹膜、腋窝及盆腔等部位的淋巴结也可被侵。MCD多发于50岁以上,80%以上伴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体重减轻、发热、乏力、肝脾肿大、贫血、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下降、血沉增快、高球蛋白及低白蛋白血症、骨髓中浆细胞增多、肝肾功能异常、周围神经病变等,可伴有多系统受累症状如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干燥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等, 易误诊。MCD临床常呈侵袭性病程,易伴发感染,部分可并发卡波西肉瘤或B细胞淋巴瘤等。本文4例均属于局灶型CD,发病年龄均为30多岁;男性3例,女性1例;发生于腮腺1例、颈部3例,其中,腮腺CD、口腔鳞癌伴发颈部CD临床罕见。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C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可能为:1)

炎症性病变,因在病变中有各种炎细胞浸润,小血管增生,并出现免疫母细胞,似与病毒感染有关;2)淋巴组织的错构瘤,因患者多无炎症病史,尚可发生在无淋巴结的部位;3)免疫异常疾病,因在病变中出现浆细胞及免疫母细胞;4)与肿瘤伴发的关系尚不可知。目前认为感染是CD最常见的病因[2]。研

究表明,CD与人类疱疹病毒-8和白细胞介素-6增多有关,1994年在研究卡波肉瘤时首次发现[3]。本文

腮腺发生CD,考虑为:1)在腮腺淋巴结的基础上发生;2)在腮腺继发性淋巴组织的基础上发生。

2.3 病理改变及分型

CD主要累及身体的淋巴组织,偶可波及结外组织。淋巴结包块长径一般为2~10 cm,最大者可达21 cm。多数包膜完整,少数可侵犯包膜外,另外淋巴结外病灶可无包膜。局灶型CD一般为单发,MCD则呈多灶性侵犯,甚至为全身淋巴结病。切面均匀、质中。镜下主要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1,4]。透明血管型的特点是除淋巴滤泡增多外,有广泛透明变性的毛细血管增生,部分淋巴细胞可环绕中心呈层状排列如“洋葱皮样”,生发中心消失,淋巴窦可消失或有纤维化。浆细胞型也显示滤泡性增生,但小血管穿入、透明变性血管及滤泡周围的淋巴细胞增生远不及透明血管型明显,一般无典型的“洋葱皮样”结构。浆细胞型的主要特征为滤泡间各级浆细胞成片增生,可见Russell小体,同时仍有少量淋巴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有学者称此型为透明血管型的活动期,可有基因重排。此外,少数CD可具有上述两型的特点,且常见于淋巴结以外的部位,将其归为混合型。一般认为,透明血管型较常见,占90%以上,多数无全身症状,属临床局灶型,本文4例均属此型。浆细胞型少见,不足10%,部分伴有全身性表现,临床类型中的多中心型多数与该型相对应且远期预后不良[5]。少数浆细胞型患者可并发卡波西

肉瘤,以艾滋病伴发CD者多见。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CD的术前诊断十分困难,本文4例在临床上均较难鉴定良恶性,病检中,肉眼见肿物较大,部分包膜不完整,切面灰黄,考虑到恶性可能。CD应与恶性淋巴瘤、霍奇金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多发性骨髓瘤、胸腺瘤等鉴别。由于本病较少见,平时对其缺乏认识,单凭病理切片,有时也难确诊,此时,可进一步免疫组织化学综合分析确诊。对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尤其在鉴别诊断及肿瘤定性、分型方面,免疫组织化学尤为重要。

2.5 治疗及预后

手术切除肿块是治疗CD的主要方法。局灶型CD预后良好,完整切除后可以长期存活,复发者较少[6]。本文4例均为局灶性病变,手术切除术后随访未见复发。多中心型CD预后较差,易发生恶变和转化成淋巴瘤等,最后多死于感染。Weisenburger等[7]报道了

16例多中心型CD病例,表明部分病例可继发恶性淋巴瘤,治疗无效者在27~45个月内死亡。多中心型CD,如病变仅侵及少数几个部位者,也可手术切除,术后加用化疗或放疗,病变广泛的多中心型CD只能选择化疗,或主要病变部位再加局部放疗,大多数仅能部分缓解。化疗通常选用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联合化疗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一种治疗选择。Beck等[8]曾报道用抗白细胞介素-6抗体治疗MCD,均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包括全身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组织学示淋巴滤泡增生、血管增生、浆细胞增生等减轻。

由于CD是一种交界性淋巴组织增生症,局灶型多为良性,多中心型常为恶性,这提示临床医生应注意患者有无系统性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软组织肿块,以采取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 Keller AR, Hochholzer L, Castleman B. Hyaline-vascular and plas-

ma-cell types of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of the mediastinum

and other locations[J]. Cancer, 1972, 29(3):670-683.

[2] Cesarman E, Knowles DM. The role of Kaposis sarcoma-asso-

ciated herpesvirus(KSHV/HHV-8) i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J]. Semin Cancer Biol, 1999, 9(3):165-174.

[3] Neipel F, Albrecht JC, Fleckenstein B. Human herpesvirus 8: Is

it a tumor virus[J]. Proc Assoc Am Physicians, 1999, 111(6):594-

601.

[4] Frizzera G. Castleman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J]. Semin

Diagn Pathol, 1988, 5(4):346-364.

[5] Menke DM, Camoriano JK, Banks PM. Angiofollicular lymph node

hyperplasia: A comparison of unicentric, multicentric, hyaline vas-

cular, and plasma cell types of disease by morphometric and cli-

nical analysis[J]. Mod Pathol, 1992, 5(5):525-530.

[6] Maslovsky I, Uriev L, Lugassy G. The heterogeneity of Castleman

disease: Report of fiv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m

J Med Sci, 2000, 320(4):292-295.

[7] Weisenburger DD, Nathwani BN, Winberg CD, et al. Multicentric

angiofollicular lymph node hyperplasi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6 cases[J]. Hum Pathol, 1985, 16(2):162-172.

[8] Beck JT, Hsu SM, Wijdenes J, et al. Brief report: Alleviation of

systemic manifestations of Castlemans disease by monoclonal anti-

interleukin-6 antibody[J]. N Engl J Med, 1994, 330(9):602-605.

(本文编辑 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