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玻璃纤维桩核与铸造金属桩核修复残根残冠及无桩修复牙体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3-05-10马洪学申丽丽刘琨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马洪学 申丽丽 刘琨等

[摘要] 目的 评价玻璃纤维桩核与铸造金属桩核修复残根残冠及无桩修复根管治疗后残冠的生存率和并发症。方法 96名患者共142颗患牙进行根管充填,然后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玻璃纤维桩核、铸造纯钛桩核、无桩固位的全冠修复。结果 在89名患者的135颗牙齿中,73颗牙齿(54.1%)使用玻璃纤维桩修复、复合树脂桩核,最后进行金瓷冠或全瓷冠修复,在(5.7±1.9)年平均观察期内的留存率达到97.3%;40颗牙齿采用铸造纯钛桩核修复,在(6.2±2.2)年平均观察期内的留存率达到了87.5%;22颗牙齿采用无桩修复,在(5.4±1.8)年平均观察期内的留存率是90.9%。玻璃纤维桩、铸造纯钛桩核、无桩修复的患牙三者间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根折(6.7%)、固位丧失(2.2%)、继发龋(1.5%)、根尖周炎(0.7%)。结论 在实施高质量的根管治疗和规范的修复操作技术的前提下,无论是玻璃纤维桩修复还是铸造金属桩核修复或无桩修复的基牙在超过5年的观察期内均能获得较高的留存率,但并发症尤其是根折裂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关键词] 玻璃纤维桩核; 铸造金属桩核; 留存率; 根折裂; 桩脱位

[中图分类号] R 783.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1.012 由于龋齿和外伤的原因,临床上有大量的残根残冠需要修复治疗,为了增加修复牙齿的抗力和固位,进行桩核冠修复是必要的。对于单根牙,铸造桩核修复、预成的纯钛桩、不锈钢桩、氧化锆桩、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桩都是被推荐的修复材料[1]。口

内的临床实验表明桩不能增加根管治疗牙齿的强度,但是牙齿预备设计如牙本质肩领可以增加牙体的抗折裂性[2-4]。聚羧酸锌水门汀、玻璃离子水门汀、玻璃离子树脂加强型水门汀以及多种树脂粘接剂被大

量地应用于根桩的粘接,它们凝固后的抗压强度、聚合收缩率、粘接强度、微渗漏等与操作特点一起决定了修复体的长期寿命[5]。因此这项临床研究的目

的是比较超过5年观察期的根管充填牙利用不同桩核系统修复后的生存率和临床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比较使用桩核修复和不使用桩核修复的临床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受试对象

选取就诊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口腔门诊的9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6.5岁。96名患者中共有患牙142颗,其中单根管牙86颗,双根管和多根牙56颗。

纳入标准:无糖尿病等相关的疾病;完成了综合的牙周治疗,全口牙周指数低于30%,出血指数低于25%,按时进行牙周维护;患牙无根裂、根尖囊肿的情况,松动度小于Ⅰ°。未经治疗的牙周病患者排除在外。为了保持研究的同质性,通过球锚式、杆卡式或套筒冠附着体固位的可摘义齿下面的根充基牙和用以设计单端桥的根充基牙都排除在外。

1.2 根管治疗和修复程序

牙齿开髓后,拔除室髓和根髓,使用Protaper镍钛大锥度扩大针逐级扩大成形根管,樟脑酚(CP)或木榴油消毒根管,次氯酸钠和蒸馏水交替冲洗,纸尖干燥,用牙胶尖(Dentsply公司,德国)和根充糊剂(AH Plus,Dentsply公司,德国)进行严密充填。观察1周后,用G钻或P钻去除大部分牙胶,进行桩核修复的根管内成形预备。根尖保留4 mm的根充,根桩的长度要大于或等于冠长。前牙进行玻璃纤维桩核修复,但是对于严重唇向倾斜和严重舌向倾斜需要改向的患者,前牙残冠进行铸造纯钛桩核修复;前磨牙和磨牙进行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一部分单根前磨牙进行玻璃纤维桩核粘接修复。所有的纤维桩修复都保留了2 mm以上的牙本质肩领,铸造纯钛桩核尽可能地保留牙本质肩领,部分铸造纯钛桩核属于无牙本质肩领修复。纤维桩使用与牙根粗度相适应的专用扩根钻逐级预备,采用Relay Unicem自粘接树脂水门汀(3M公司,美国)粘接纤维桩,唇舌面和纤维桩顶端各光照20 s。纤维桩的冠端涂布Single Bond2,吹干5 s,光照10 s,使用Z250(3M公司,美国)成型树脂核,各面光照20 s,金刚砂车针修整形态,最后抛光,完成纤维桩树脂桩核。铸造纯钛桩核是在根管内逐级预备到至少超过2号的Peeso钻后,硅橡胶制取印模,技术室间接完成的。最后根管内用70%乙醇清洁,无菌纸尖干燥后使用玻璃离子(3M

公司,美国)黏固金属桩核。为了减少冠向细菌微渗漏,根管治疗后尽可能地在2周内黏固根桩核。粘接剂完全固化后,进行牙体预备,制作烤瓷单冠或固定桥。无桩修复的基础是有至少2/3高度临床牙冠可以利用,且各轴壁牙体全冠预备后剩余的牙本质厚度不得少于2 mm。每一种修复材料都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进行规范化操作。所有纳入分析牙齿至少观察2年。所有修复的基牙都进行固位力的丧失、桩折裂和根折裂等方面以及生物性并发症(包括继发龋、继发牙周炎和桩修复有关的尖周疾病)的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以基牙为统计学观察单位,均数±标准差和间距为统计量,不同组间用卡方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检验,检验的水平α=0.05。

2 结果

在整个观察期间,在96名患者中有7名患者失访(7颗牙齿,占4.9%)。漏失的原因是5名改变就诊医院,1名住址搬迁,1名为无效随访。

在89名患者的135颗牙齿中73颗牙齿(54.1%)使用玻璃纤维桩修复、复合树脂核,最后进行金瓷冠或全瓷冠修复;40颗牙齿(29.6%)使用铸造纯钛桩核加强后进行金瓷冠修复或金属冠修复;22颗牙齿(16.3%)无根内加强固位直接进行金瓷冠修复或金

属冠修复(表1)。玻璃纤维桩修复牙齿的平均观察期

为(5.7±1.9)年;铸造纯钛桩核修复牙齿的平均观察期为(6.2±2.2)年;无桩冠保护牙齿的平均观察期是(5.4±1.8)年(表1)。

大部分的前牙、前磨牙,包括一部分上颌磨牙都可以用玻璃纤维桩核修复;铸造纯钛桩核适用于一切前后牙的加强修复;无桩修复在根管治疗后的牙齿修复中占的比例较少(表2)。

135颗基牙中120颗(88.9%)牙齿在整个观察期间没有发生生物学感染和技术操作方面的并发症,6颗(4.4%)牙齿发生了生物学感染和技术操作方面的并发症,9颗(6.7%)牙齿在观察期内丧失了基牙。根管充填后修复的单根牙和多根牙留存率达到93.3%(126/135),牙齿桩核修复的留存率(93.8%)与无桩

修复的牙齿留存率(90.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无生物学或技术操作方面并发症的基牙频数分布同丧失基牙的频数一样都和牙齿的类型相关,不同的牙齿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桩修复基牙和无桩修复基牙产生生物学和技术操作方面并发症的情况见表5。牙根侧穿不在观察之列。玻璃纤维桩修复牙齿的留存率达到97.3%(71/

73),铸造纯钛桩核修复牙齿的留存率达到87.5%(35/40)。桩预备造成的0.7%(1/135)的根尖周炎和1.5%(2/135)的继发龋记录为生物学并发症。至于技术性并发症包括2.2%(3/135)的固位力丧失和6.7%(9/135)

的根折。玻璃纤维桩组内的根折率(1.5%)小于铸造纯钛桩核的组内根折率(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无桩修复的牙齿也存在根折的情

况。

3 讨论

本研究比较了金属铸造桩核修复、预成玻璃纤维桩核修复和无桩修复。结果表明遵循严格而标准的根管治疗和修复操作规范,在平均超过5年的观察期内,单根或多根根管充填的牙齿作为固定修复体的基牙可以获得高的留存率(93.3%)和低的并发症。这项研究的结果与几个近期的报告[6-8]有很好的可比性。牙髓治疗都由同一位医师完成,修复程序由另一位医师完成。最佳的无菌条件包括根管治疗期间彻底的机械-化学消毒,短期的暂时修复体的应用。因此细菌冠渗漏的风险被降到最低。特别强调严密的根管充填技术(即侧压技术)和根管内预备后保留不小于3 mm牙胶尖长度,在这样高质量的根管充填治疗条件下,制作具有良好形态的桩核后进行全冠保护,在长达3~11年的观察期内,与全冠保护的活髓牙具有相似的生存率[9]。然而在这项研究中,发现过度的大锥度的根管内预备是容易导致根折的一个重要因素。虽有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铸造金属桩核修复的牙齿根折率大于预成的玻璃纤维桩修复的牙齿根折率[10],本研究中玻璃纤维桩组内的根折率(1.5%)小于铸造纯钛桩核的组内根折率(3.7%),但是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研究中的样本

率不足够大有关系。另外根折依然不可避免,只是根管处理期间很难被发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无桩修复的牙齿依然会有根折的发生。实验室关于根管充填牙抗折裂的研究,完全是在没有任何损伤或受损非常轻微的牙齿上进行的,无法对这种不完全根折的存在作出解释。在本研究中,为冠的边缘保留一圈牙本质肩领,常规作为基牙预备的一部分。在平均长达5年的观察期内,各种尺寸的牙本质肩领的存在促成了基牙牙折的低发生率(6.7%)。

近期的体外研究发现:上颌前磨牙根管充填后

进行无桩的冠修复与金属桩和玻璃纤维桩加强后的冠修复具有相似的抗折性[11]。根管充填牙根桩修复

加强并非必需的假设,一项为期5年的关于有桩加强和无桩加强直接复合树脂冠修复的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无桩加强牙齿5年生存率达到了100%,而与之相比较的桩加强的牙齿5年生存率为96%[7]。本研究中对于剩余牙本质的高度达到临床牙冠2/3,预备后轴壁的厚度大于2 mm的患牙进行无桩修复,尤其是上下颌的磨牙,出于患者经济的原因和口内操作的因素考虑,可以直接进行金属的嵌体冠修复。本实验中进行的有桩加强修复和无桩修复在平均不小于5年的观察期内分别获得了相似的留存率。

在实施高质量的根管治疗和规范的修复操作技术的前提下,无论是玻璃纤维桩修复还是铸造金属桩核修复或无桩修复的基牙在超过5年的观察期内能获得较高的留存率,但并发症尤其是根折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Schwartz RS, Robbins JW. Post plac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en-

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 A literature review[J]. J Endod, 2004,

30(5):289-301.

[2] Sorensen JA, Engelman MJ. Ferrule design and fracture resistance

of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J]. J Prosthet Dent, 1990, 63(5):

529-536.

[3] Gegauff AG. Effect of crown lengthening and ferrule placement

on static load failure of cemented cast post-cores and crowns[J].

J Prosthet Dent, 2000, 84(2):169-179.

[4] Tan PL, Aquilino SA, Gratton DG, et al. In vitro fracture resis-

tance of endodontically treated central incisors with varying fer-

rule heights and configurations[J]. J Prosthet Dent, 2005, 93(4):

331-336.

[5] Ricketts DN, Tait CM, Higgins AJ. Post and core systems, refine-

ments to tooth preparation and cementation[J]. Br Dent J, 2005,

198(9):533-541.

[6] Ellner S, Bergendal T, Bergman B. Four post-and-core combina-

tions as abutments for fixed single crowns: A prospective up to

10-year study[J]. Int J Prosthodont, 2003, 16(3):249-254.

[7] Creugers NH, Kreulen CM, Fokkinga WA, et al. A 5-year pros-

pective clinical study on core restorations without covering crowns

[J]. Int J Prosthodont, 2005, 18(1):40-41.

[8] Creugers NH, Mentink AG, Fokkinga WA, et al. 5-year follow-up

of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n various types of core restora-

tions[J]. Int J Prosthodont, 2005, 18(1):34-39.

[9] Valderhaug J, Jokstad A, Ambj?rnsen E,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periapical and clinical status of crowned teeth over 25 years[J]. J

Dent, 1997, 25(2):97-105.

[10] 邓东来, 黄翠. 纤维桩系统与金属桩系统性能及临床应用的比

较[J].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5, 32(1):52-54.

Deng Donglai, Huang Cui. Fiber post system comparing with metal

pile system in performance and clinic application[J]. Foreign Me-

dical Sciences(Stomatology), 2005, 32(1):52-54.

[11] Fokkinga WA, Le Bell AM, Kreulen CM, et al. Ex vivo fracture re-

sistance of direct resin composite complete crowns with and without

posts on maxillary premolars[J]. Int Endod J, 2005, 38(4):230-237.

(本文编辑 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