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离体制:“万通”创业史

2013-05-09陈海

现代阅读 2013年5期
关键词:万通潘石屹冯仑

陈海

从中央党校调到中宣部只半年,冯仑就厌倦了手头的工作,后来调到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下属的体改所。1988年,受体改所委派,冯仑去海南参与筹建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海南体改办主任迟福林当所长,冯仑任常务副所长。

研究所开办之初,海南省委给了1辆车、1台电脑和5万块钱,借此创办一个副局级研究机构。匪夷所思的是,海南省委还给了他们1万台彩电的批文,让他们用“倒批文”的钱做研究经费。倒彩电得有公司,于是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的业务被分为三块,一批人做研究,一批人搞经营,一批人办杂志。冯仑负责招聘人、组织研究队伍并管理《新世纪》杂志。招来的人里,就有后来在中国地产界名声显赫的潘石屹。

经营部门在“倒批文”的过程中还做了一些别的生意,如潘石屹开了一家砖厂,还兼做会计培训。

冯仑当时提出,招人必须选择跨两个专业以上的,单一专业背景的知识面和能力都较褊狭,不大有发展。王启富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后到中国政法大学读法律;易小迪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后来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专业研究生。冯仑是在中央党校第一次见到易小迪,聊了一次后,他就随冯仑去了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

王功权就读于吉林大学管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是省委重点培养的年轻后备干部。但小孩刚出生一周,他就利用在家照顾妻子的机会偷偷跑到了海南,在从广州到海口的大巴上认识了刘军。刘军16岁上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在成都一国有企业,听说“海南有机会”,没跟单位打招呼就去了广州。

因招聘人才加盟研究所,冯仑认识了王启富和易小迪,通过王启富又认识了王功权、刘军,那时王功权在海南一家国营的名叫“秀港”的房地产公司任总经理。认识之后,大家成了很好的朋友——这是“万通六兄弟”早年在海南的故事,这时他们还没有一起创业。

一年后冯仑回到北京,在体改所比较经济研究室任副主任。

1989年春天的变故,令一批人被迫离开体制,冯仑是其中之一。突然成了失业人员,仓皇间狼狈不堪。后来通过朋友推荐,冯仑投奔牟其中的南德集团。

199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合并到中国经济管理研究所,原体改所的大部分成员各奔东西。这时候,王功权也因故离开了秀港公司,易小迪在海南用很少的钱办了一家印刷厂,雇了一些湖南农民,什么都印。王启富失业了一段时间,刘军不知所踪,潘石屹待的公司还勉强维持着。

冯仑去了南德后,第一个跟过来的是王启富,然后他们给王功权打电话,王功权二话没说,“顶着光头就往北京跑”。

安顿下来之后,王功权又开始找刘军。刘军也是性情中人,虽然还不知道来了以后能不能有活干,但也高兴地奔北京而来。

“六君子”这时凑了4人。王启富是法律室的副主任,王功权是天津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兼东南办主任,冯仑是总办公室主任兼西北办主任,刘军是西北办副主任。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人生,关系更加密切了,在思想上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作体系。

1991年是一个火热的年份,但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弥漫着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硝烟。而事实却是,争论如江面上迷眼的乱风,实质性的经济变革却如水底之群鱼,仍在坚定地向前游行。

因为中央重申海南特区政策不变,大量有发财梦和创业梦的人涌入海南。此时,海南最热的项目是房地产,据当年媒体报道,至少有1.5万家房地产公司聚集于此。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家由6个人创办的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万通集团前身)会从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国地产界的大鳄。

由于受特区开发政策的影响,海南一直颇受投资商的关注。邓小平南方视察后,热浪席卷全岛,而首先遭到爆炒的就是房地产。

在1991年6月之前,海口的公寓售价是每平方米1200元左右,而到1992年6月,售价已上涨到每平方米3500元,冯仑回忆说,一些从北京南下的人,靠政府背景拿到一块地,仅凭一纸批文就可以获利上千万元。很多楼盘一拿到报建批文就登广告,连地基还没有开始打,价格已经翻了好几番。

受“海南热”影响,冯仑、王功权等4人前后脚离开南德集团,重新回到海南,真正思谋创业,易小迪的印刷厂成了他们最初的落脚点。筹备创业期间,冯仑同大家商量,说必须由王功权当老总大家才能做,因为只有王功权做过生意。

相比田源、陈东升,冯仑笑言自己是“九二派”企业家里“最草根的创业方式”——没有钱,每个人分别去借了一些,合起来凑了3万多块,这些钱也大都用在注册公司等费用上。公司注册资本达1000万人民币,事实上却是一个典型的“皮包”公司,拿到执照时,就只剩下几百块了。1991年9月13日,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简称“农高投”)成立,最初的创始人包括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代昌(易小迪)和李宏(黎源)。

我们后来知道,“六兄弟”及后来的万通集团从事的主业是地产及投资,而“农高投”开始的确是在搞农业,但不久便因海南房地产的热潮,卷入了炒房炒地的军团。公司成立几个月后,易小迪把潘石屹找来,做财务部经理,负责第一单房地产业务的销售。他们启动了创富梦想。

1991年,冯仑等人抓住一个机会,开始运作海口金融贸易区的“九都别墅”项目。资金需要1000多万元,但他们手头上只有几万块钱。冯仑向一家集团公司的老板讲述了这个项目的美好前景,成功借到了500万,条件是保底年利率20%,剩余的利润再五五分成。当时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按揭”为何物,“农高投”通过做按揭获得贷款1300万,加上借来的500万,用1800万运作九都别墅。九都别墅原规划为9栋,建成了8栋,完成了基建部分,还未进行装修,算是一个烂尾工程。“农高投”对别墅进行保修和包装,在1992年卖了出去,赚了300万元,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取得“第一桶金”后,冯仑等人又拿着这笔钱去操作“莲怡庐”等项目,不断在海口、三亚炒房炒地。公司经济条件宽裕后,很多老员工都拥有了“四个1”,即1套房子、1万块钱存款、1部电话和1辆摩托车。

1993年1月18日,“农高投”增资扩股,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集团,即万通集团,主要股东除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代昌外,还有后来加入的潘石屹以及中国华诚财务公司、海南省证券公司等法人股东,集团由代表创业者权益的公司法人耐基特(NGT)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控股(占65%)。

1992底,潘石屹在海口规划局查到两个数字:北京市当时人均住房面积7平方米,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达到了50平方米,他感觉海南房地产“要出事了”。冯仑则从另一个侧面看数据:当时海南有1.8万家房地产公司,海口本土人口不到30万,整个海南岛600万人,只有20%在城市,这必然导致房地产的供给远大于需求。

大家认为应该分散风险,最终,潘石屹拿着5万块钱来到北京。

一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无意中听到市政府下发了一个文件,给怀柔县4个指标,做定向募集的股份公司,但是现在没人做。潘石屹觉得要抓住这个机会,大家合计后,冯仑等马上运筹奔走,拿到了一个指标。1993年6月,由万通集团投资并以定向募集方式发起组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实收资本金8亿元人民币,成为北京最早成立的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大型股份制企业。

1993年,房地产市场面临宏观调控,北京华远房地产公司有意将阜成门外一个项目转出来,“万通”接下了这个项目,定名为“万通新世界广场”。当时,香港利达行的董事会主席邓智仁来到北京,要求代理销售。潘石屹当时出任北京万通集团总经理,觉得自己开发和销售的经验还不足,便决定接受邓智仁的请求。

邓智仁将香港的市场营销手段带到了“万通”,通过大手笔的策划和包装,万通新世界广场迅速引起了轰动和追捧,卖到每平方米3000美元。更不可思议的是,项目12月下旬才动工,销售在11月初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正式销售5天内就已经收回几亿港元资金。

万通新世界广场的成功,让大众和业界开始关注万通集团,同时,也奠定了两个地产大佬冯仑和潘石屹的“江湖地位”。

“那几乎是游侠般的生活,江湖日子。”冯仑回忆起海南的创业时光说,“江湖和游侠在中国实际上就是脱离体制边缘的一种自由状态。都是生人,谁也不欠谁,不管你过去是怎么样的,海南不相信眼泪,不承认过去,大家都这样,然后该求人的求人,人都没有身份感了。”

猜你喜欢

万通潘石屹冯仑
欠了钱怎么办
鸿雁
潘石屹,五十岁后,他决定跑步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
潘石屹刷新朋友圈
万通告别“冯仑时代”
冯仑:当医疗遇见房地产
冯仑:段子手的戏剧人生
英语小故事
冯仑装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