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拉·哈里曼:甘做情人的女外交家
2013-05-09姜浔鲁
姜浔鲁
她有许多传奇的故事,有名门的姓氏,坎坷的经历,最后又获得很高的荣誉:1993年3月,克林顿提名由她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她是获得这项提名的第一个女人。
帕米拉·丘吉尔·哈里曼,1920年生于英国多塞特郡,有贵族血统,但其一生却始终遵循着另外一种传统。像多数情人一样,帕米拉追求短暂而灿烂的生活,积极寻找机会,却不在意结果,相信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和运气可以帮助自己一帆风顺。
她在英国的贵族传统中长大,“二战”前夕,她作为一个初入社交界的女孩被引入皇室圈子,她被认为体态丰满和有些爱出风头,她引人注目的生涯是随着与丘吉尔首相的儿子朗道夫·丘吉尔的婚姻开始的。像战争期间的其他婚姻一样,这也是一个闪电婚姻,其本身就是不稳定的。不过,这倒是给她打开了一扇进入高层权力圈的大门——在欧洲最紧迫的年代里,她成了丘吉尔首相的儿媳妇。
帕米拉在结婚之后第一次外遇的对象是美国金融家、外交家维里尔·哈里曼,他曾为确保盟军的补给出过力。他的年纪比她大很多,简直都能做她的父亲了。
尽管如此,她却和他的女儿凯瑟琳非常要好,而凯瑟琳还要大她2岁。哈里曼的妻子名叫玛丽,她住在作为大后方的美国。帕米拉无论是对哈里曼还是对英国领导人来说作用都很大,她在哈里曼和丘吉尔之间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当玛丽·哈里曼知道了帕米拉和自己丈夫的关系之后,非常恼火。
1942年的11月初,帕米拉告诉她的首相公公,说她要和朗道夫离婚(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她搬到了格罗夫纳广场的一处由哈里曼付房租的房子,哈里曼每年还给她3000英镑的生活费。同一时间内,帕米拉的生活又出现了一个和哈里曼一样的人,他也是个已婚男子,并且愿意把婚姻继续保持下去。哈里曼在回华盛顿的时候,也有了别的女人。这两位男士都不觉得帕米拉是自己的包袱。
1943年10月,哈里曼赴莫斯科任职,就在12月,23岁的帕米拉又与一个35岁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播音员爱德华·默罗同居。他也结了婚,妻子珍妮和他一起生活在伦敦。
“哈里曼也许是伦敦最重要的美国人,但默罗却是最实实在在的最光彩的伦敦人。在希特勒的闪电战中,他每夜在电台里的极富活力的播音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一方的人民,并且打击了美国的孤立派。”
帕米拉对战争的“贡献”还包括和一个非常富有的美国军官约克·惠特尼的爱情生活,以及和美国轰炸机部队指挥官——少将弗雷德·安德森的恋情。她还和默罗的老板兼朋友威廉·帕里有过一段短暂的绯闻。
1944年,默罗的妻子因为丈夫的不忠,身体和心灵都处于紧张状态,便回到了纽约。帕米拉利用这个机会对默罗施压,要他和珍妮离婚,再和自己结婚。威廉·帕里劝默罗不可如此,理由是,帕米拉是个知名的交际花,和她结婚会毁了自己。
在此期间,哈里曼继续为帕米拉支付格罗夫纳广场公寓的房租,直到1950年比维尔布鲁克(他是两人经济往来的中间人)劝阻了哈里曼,告诉他,已经有一位乔亚尼·艾格内利在巴黎把帕米拉养起来了。不过,哈里曼还是继续支付帕米拉的生活津贴,付了近30年。
当帕米拉初遇乔亚尼·艾格内利的时候,这位菲亚特汽车帝国的后代年仅27岁,比帕米拉还小一些。他为她在巴黎第十六区买了一套公寓,还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她订购了一套新房。他尽管未婚,却拒绝了她的结婚意图。她看上去是不太想把情人这个角色继续下去了。
1950年,帕米拉甚至转而信奉了罗马天主教(在这个程序中,她注销了与朗道夫·丘吉尔的婚约,但却精心保留了他那辉煌的姓氏),似乎是想用这个办法来打动艾格内利娶她。但这次她白费力气。
于是,她又投向了安德鲁·艾姆比利克斯的怀抱,他是希腊人,其家族靠航运发了大财。此时,艾格内利虽然已经决定要和另一个女人结婚,却还是让帕米拉保留了巴黎的房子,并给了她一大笔钱。
她和艾姆比利克斯的关系没有维持多久,下一个情夫是艾力·罗斯恰尔德,法国著名的葡萄酒商,巴黎社会很快就知道了这个绯闻,而罗斯恰尔德的妻子直到几个月之后才知道了这件事情。尽管拥有公开的情人是法国固有的传统,但妻子有明确的责任,情人按惯例必须屈从。最初,帕米拉似乎还愿意遵从法国的这一习俗,但后来,她还是要求罗斯恰尔德和妻子离婚转而娶她。不过,在遭到妻子的拒绝之后,罗斯恰尔德还是屈从于妻子。这之后,罗斯恰尔德的妻子想方设法让帕米拉在巴黎很难待下去,她在公开场合斥责这位丈夫的情人,并让朋友们别再提她。
在挑唆了罗斯恰尔德之后,帕米拉在她50多岁的时候又和一位比艾姆比利克斯还富有的航运业大亨斯塔弗罗斯·斯比罗斯·尼尔克斯好上了。后来她去了美国,和住在长岛的一位汽车业大亨发生了短暂的关系。她还与一位好莱坞的制片商里兰德·哈伊沃德有染。终于,她捕获了自己的目标。哈伊沃德当时的妻子丝里姆是他的第三位妻子,丝里姆犯了个轻视情敌的错误。帕米拉明白,自己终于有机会从一位妻子那里夺取一个丈夫了。
“帕米拉的行为并没有错。‘我真是爱莫能助:有些女人不想要她们的丈夫,而别的女人却想,若干年后她这么说,‘这不是我的错”。
帕米拉和哈伊沃德在1960年5月4日结婚了,仅仅在他和丝里姆办完离婚手续几个小时之后。这个婚姻一直持续到了1971年哈伊沃德的去世。而这时,帕米拉的老情人哈里曼也正好成了鳏夫。他已经将近80岁了,但这并没有让他和帕米拉觉得是个问题。他们在1971年9月27日结了婚。
这是在他们华盛顿重聚的8周之后,也是哈伊沃德去世的6个月之后。
作为哈里曼的妻子,后来又作为哈里曼的遗孀(哈里曼死于1986年),帕米拉得以进入美国政治圈的中心,就像她第一次婚姻带给她进入了英国政治圈的中心一样。现在,她自己终于能够作为一名政治人物出现了,而不再只是某个男人的附属物。
“在66岁那年,帕米拉又独身一人了,但她却无意于寻找下一个男人。哈里曼给了她所需要的一切,包括他那显赫的姓氏——她又有社会地位,又有经济保障,这就使她有能力中断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方式了。”
她在1992年比尔·克林顿的大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1993年3月获取了自己的回报:克林顿宣布由她出任美国驻法大使的提名,她是获得这项提名的第一个女人。
5月17日,她宣誓就任这个国家第64位驻法大使。她又来到了巴黎,却不是以先前在这个城市里的角色。
帕米拉·迪格比·丘吉尔·哈伊沃德·哈里曼死于1997年2月5日,时年76岁,死因是在酒店的游泳池里发生脑溢血。
“她的波澜起伏的生活经历了从‘二战到冷战结束的半个世纪,她得到了所有她想要的东西:财富,别人的羡慕,还有尊敬。”
在妻子、情人和道貌岸然的男人之间争争斗斗的这个世界里,帕米拉·哈里曼的放荡不羁又不失真实的手段取得了她的回报,虽然这与爱情至上的观点相悖。
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通常总是别人的丈夫,但那往往也意味地位和财富。在几十年前,做一个政治情人也许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她能够不断地提醒自己,什么时候该和什么人分手,好奔向新的前途。许多年来,她并不相信一个男人在没有任何积极表示的情况下会和妻子离婚并且娶她为妻,她也并没有把精力浪费在对那些妻子的憎恨上,尽管她对她们确实是一个迎头痛击,或许又什么都不是。
有一些情人的身上总有些让人搞不懂的东西,无论是她们的情人还是她们自己都是如此。看来,这世界上表面的东西太多,有些真东西总是藏在伪装之下。
在情夫/情人关系的表面上所必然出现的欺骗性会很容易地蔓延到这种关系的内部。双方都愿意相信他们自己今后会永远幸福,因此就使自己从枯燥的现实生活和有问题的家庭生活中解脱出来。所以,他们不愿意对情人谈现实问题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同样的道理,他还会贬低自己的妻子,幻想与情人共同相处的轻松、快乐而美好的未来,在那里,爱情会征服一切。他们以此来讨好自己的情人。
情人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这些甜言蜜语的话当了真,混淆了情夫所编造出来的美好的想象世界和生活其中的真实世界。在那个真实世界里,他要面对种种问题:财产问题、子女问题、与其他人的关系问题、与妻子的复杂关系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