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基于英语涉外导游人才培养课程
2013-05-09潘娟
潘娟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一、跨文化教学研究概述
在以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为鲜明时代特征的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跨文化交际是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冲突和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化知识与异文化成员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实践的能力,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两个学科领域之间架起了桥梁。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使其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为有效的阵地之一。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跨文化教学的思想起源于对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以及教育管理机构的认可。进入21世纪以后,外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发发生巨大变化,外语教学承担起跨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更是得到了各个领域学者们的极大的关注。在此三十多年间,国内外学者纷纷从各个不同角度研究这个课题。在欧美国家,从八九十年代着重研究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定义、内容、目标、方法和意义(Robinson 1988; Byram 1989; Harison 1990;Kramsch 1999; Crozet 1999 ,as cited in Cortazzi& Jin,2001)到21世纪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行动研究(Moran 2001;Liddicoat 2001,2004,Bennett, Bennett & Allen 2003),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日趋成熟。
在中国,自1985年胡文仲把“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概念介绍到国内至今,中国的语言教学界对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热情(胡文仲 1994;束定芳 1996;陈申 1999)。随着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不断得到重视,有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从跨文化教学的内容来看,各项研究由文化内容的导入发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刘学惠 2003);从跨文化教学实践来看,既有对跨文化教学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的探讨(许力生,吴丽萍 2006;张红玲2007;杨盈,庄恩平 2008),也有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的行动研究(孔德亮,栾述文 2012;常晓梅,赵玉珊2012)。
然而,上述研究多属于宏观层次的探讨,在援用这些理论来分析作为专门用途的外语教学课堂(ESP)所存在的问题时,必须认识到任何理论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都是相对的、有限的。要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层面,必须对这些理论进行再语境化,构建符合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
二、旅游与语言文化的关系
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的过程就是文化体验过程。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旅游与语言文化紧密相连。
旅行者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和追求使旅游具有“跨文化”属性,因此,旅游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活动,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不同文化思想相互交流,这当然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在简单转换,还受到交际双方不同文化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涉外旅游中,外国游客和涉外旅游从业者作为特定场景下跨文化对话中的主体,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继承着不同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通过不同的渠道认知世界,这就决定了他们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观察视角不同;不同的语言、年龄、职业、习惯、信仰、情趣等,都会使得他们对旅游文化的接受和理解有所不同。在旅游活动中,涉外旅导游即使可以流利地用外语表达,也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影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外国游客的旅游活动和涉外导游的工作效果。因此,涉外导游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在其职业素质当中,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还应有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向游客提供令人满意的旅游产品。
旅游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该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习者个人进步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为目标,将学习者培养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
三、旅游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上所述,很多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的探讨。笔者在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遵循美国文化教学专家莫兰(Moran)的提出的目的语文化习得的过程,即knowing about, knowing how, knowing why,knowing oneself,借鉴杨盈,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图式,构建出如下旅游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详见图1。
图1 旅游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
(一)描述文化信息,示范文化行为
目的语名族和文化生活是语言学习各个阶段不可或缺的部分。旅游英语课决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英语流利的傻瓜(a fluent fool),学习者只能用另外一种新的符号系统来表达自己本族文化的一些思想内容。涉外导游需要懂得交际对象的语言,更要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否则会陷入各种麻烦之中,不是去冒犯别人就是感觉被别人冒犯。
教师需根据课文主题选择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以讲解示范的形式告知学生,使他们对特定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各种文化平等,尊重各国文化的全球文化意识。为消除成见,摆脱名族中心主义思想(ethnocentrism)并形成名族相对论思想(ethnorelativism)做好铺垫。比如在讲述问候和介绍的章节,教师可介绍问候的方式除了中国文化中的握手,在其他文化中还有亲吻,拥抱等行为方式;如何用英语作合适的自我介绍;如何避免提及在中国文化中不算冒犯对方,但在英语文化中不合适提及的相关私人问题,比如: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 You are old, let me help you.等。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是示范者和向导,具备正确的跨文化态度,能够用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并积极影响着初学者们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和学习兴趣。
(二)分析案例,鼓励实践
案例是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语境。案例分析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培训过程[18]。陈建平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强调案例是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技巧、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适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旅游英语课堂上,教师可选择与涉外导游工作具有关联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内容有步骤地展开教学。比如在讲述礼仪的章节,对典型的中国文化餐桌上的“客气”行为导致中国主人与美国客人交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如:
客气(keh chee)
Host: Eat more? Come on: don’t be “keh chee.”…Have more food, please have more… .
American Guest: No, thanks. I”ve eaten a lot already, really, thank you.
Host: Come on, more, just a bit more… . You are the most important guest tonight… .So “keh chee”… . How come eat so little?
又比如:一名中国导游被外国游客夸奖英语讲得好时因不好意思而沉默或者回答 “No,no,no. My English is not as good as you think.”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案例分析的步骤通常为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此方法把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位置上,是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仅向学生介绍分析文化事实不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就像外语交际能力不可能靠死记硬背来提高一样。涉外导游的工作性质就是要把理论直接运用于实际交流。教师必须使学生在理解这些文化事实的同时,引导他们做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多方面去理解和感受目的文化的特点。教师应当努力创造接近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体验。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协作者,具备较强的案例教学调控能力,能多视角解读案例,能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好奇心,协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体验。
(三)比较反思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
只有弄清各种文化的特点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在交际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避免交际失败。跨文化英语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本族文化从学习背景中凸显出来,通过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形成一种跨文化氛围(intercultrality)” 。这种氛围能够刺激和保持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记忆更加牢固,理解更加透彻,应用更加灵活。目前旅游英语的教学过分强调英美国家的文化,忽视母语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和文化比较的缺失。英语文化、汉语文化学习和汉英文化比较同时进行能够揭示英语文化的深层内涵。《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就包括“熟悉中国文化传统”。
教师应综合采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一方面结合中外专家研究成果,综合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比如:引用Hall和Hofstede的6个文化层面分析对比文化差异,为学习者扫除文化理解的障碍,培养宏观的跨文化意识。这6个文化层面为:高语境---低语境文化(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多元时间---单元时间文化(Polychronic and Monochronic Cultures),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Collectivistic and Individual Cultures),强不确定回避---弱不确定回避文化(Strong and Weak Uncertainty Avoidance Cultures),高权力距离---低权力距离文化(High-and Low Power Distance cultures),和女性文化---男性文化(Feminine and Masculine Cultures)[19]。任何一个文化群体都可在这6个连线体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子,文化差异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比较分析和总结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逐步接受不同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断拓展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是鼓励者、向导,结合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发现导致跨文化交际困难和失败的因素,帮助学生超越自己本族文化的束缚,从内心深处去理解接受、欣赏目的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根据教学具体情况,不断反思本族文化和自己的文化参考框架和言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教学研究能力。
(四)引入文化测试,进行多元考核
测试和评价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的发动机。文化测试和评价是旅游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放弃对文化教学内容的测试,那么就等于放弃文化教学本身。但文化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决定了文化测试与评估的艰巨性。几十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对文化测试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国内跨文化研究专家张红玲在分析和总结各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文化测试更应该采用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如实评价和表现评价等形式,注重对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测试和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具体文化和抽象文化两个方面以及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态度和文化行为等多个层面。文化知识的测试可采用填空、选择、正误判断等客观题形式;情感态度的评价最为困难,宜采用社会距离等级法、语义级差法和跨文化发展模式;文化行为的评价可采取笔试和直接观察学习者的真实行为表现来评价。
旅游英语跨文化教学测试和评价应参考如上方法,在文化知识测试方面,将文化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内容细化成测试项目,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态度的评价涉及学习者的心理和情感,教师可以采用社会距离等级法设计相关问题测试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反应,从而判断学生与外国文化群体的距离感。行为表现的评价方面,教师可通过情景描述和模拟现实任务的方式测试学生那些受文化影响的行为是否合理和正确,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观察或测试学生对任务做出的反应形式,并用预先确定或者商定好的评分标准给学生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评价。
文化习得的过程是非直线型的过程,因此本模式的各个部分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实践、比较反思,最终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测试和评价完善了整个教学模式的实施。
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旅游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和构建旨在完善跨文化教学和专门人才培养理念,正确实施跨文化教学的策略,促进旅游英语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先进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个新时期外语教学的目标挑战这我们每一位外语教师。
[1]Bennett, J. M., Bennett, M.J., & Allen, W.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In D.L. Lange & R. M. Paige (Eds.),Culture as the core: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3: 237-270.
[2]Bennett, M.J. How not to be a fluent fool: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language. In A. E. Fantini (Ed.),New ways in teaching culture[M].Alexandria, Virginia: TESOL. 1993:16-21.
[3]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 Clevedon, Av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89.
[4]Cortazzi, M., & Jin, L. X. Cultural mirrors: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 In E Hinkel, (Ed.),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197-219).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edu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Liddicoat, A. J. 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principles for practice[J].The New Zealand Language Teacher,2004,30:17-23.
[7]Moran, P. R.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8]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2):27-34.
[9]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13-115.
[10]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1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