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模式探索

2013-05-07任思丹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2期

任思丹

【摘要】本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浙江大学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为例,探索高校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模式的过程管理要素和实施策略。该模式将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相结合,着眼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资助和育人的双重功效。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浙大NSEP项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渐突出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2004年颁发的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各高校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不仅仅包括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能力上、心理上的支持。例如,浙江大学根据“资助育人”的理念,进行发展性资助模式的探索,开展“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促进经济困难生的全面发展。

一、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的涵义

发展性资助,从学生激励的视角看,“是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由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实现的资助。”它是指在资助主体资助贫困生的活动中,以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为价值追求,以资助对象的发展与资助体系的发展为目标指向,以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为解决方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观念形态。因此,高校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是指高校以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导向,以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计划为基础,构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实践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促使经济困难生实现自由、全面和充分发展的资助。

二、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的理论依据

发展性资助相较于保障性资助更注重经济困难生的“精神资助”、“能力资助”等,它具有以下理论依据:

(一)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依其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它们由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对于经济困难生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等基本生存需求可以通过保障性资助满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通过单纯的经济资助无法解决,必须借助相关平台和教育帮扶措施来实现。发展性资助能满足经济困难生较高层次需求,在引导、激励经济困难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各种潜能,助推成长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人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个方面的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自由发展是指人自觉自愿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充分发展是指人总是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自己的才能。在人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发展性资助有利于经济困难生的全面发展,并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发展或充分发展。

三、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的过程管理要素

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一)项目准备阶段

1.经费设立。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划拨的困难生补助经费。

2.项目设计。项目的设计既可以提高经济困难生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等等,也可以借助经济困难生的力量展开与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相关的各类调研,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项目均可设立。

3.申报对象。申报对象可以是经济困难生个人或由其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团队,或服务于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学生团队。

(二)立项申报阶段

1.项目宣讲及培训。学校、学院(园)负责学生资助的老师对经济困难生开展项目宣讲及立项申报书撰写的集体培训,以培养学生从事学术事务的规范性。

2.项目申报。经济困难生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经费预算方案,并由指导老师给出评价意见。

(三)项目评审阶段

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进行可行性与科学性的评审,确定校级立项项目,学校未予立项的项目,符合申报条件的,经院系评审,可确定为院级立项项目。

项目实施阶段

1.项目实施。是经济困难生将项目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的过程。

2.指导服务。指导老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项目的顺利完成,实现立项目标。

3.经费管理。项目经费分多次发放,立项后发放一定比例的启动经费,中期检查通过后发放一定比例的支持经费,其余费用在结题验收通过后一次性发放。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考核验收阶段

学校、学院(园)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并对项目的整体试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校管理有借鉴意义的成果可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工作参考。

四、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的实施策略

(一)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项目设计原则

1.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原则。高校定位与办学特色不同,则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而在进行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项目资助巩固和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提高经济困难生的核心竞争力。

2.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高校的核心任务是“育人”,那么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的设计不但要着力提高经济困难生学习、实践、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鼓励个性发展,发掘每一个困难生的优势潜能。

3.统筹管理与分层设计相结合原则。每个经济困难生的能力和目标不尽相同,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发展性资助应分学校和学院(园)两个层面开展。学校可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和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园)则依据其特色和学生需求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提升。

(二)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项目设计

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项目根据经费总额,分学校和学院(园)两个层面支持,根据发展目标不同,可进行如下设计:

调研项目。鼓励经济困难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贫困地区中小学支教、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困难生身心健康、网络社区化管理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

实践项目。鼓励经济困难生结合所学专业,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展学习实践,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公益项目。鼓励获得外设助学金的经济困难生自愿组成团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浙江大学爱心社的“大手牵小手”系列活动。

素养提升项目。鼓励经济困难生寻找和创建平台锻炼自己,促进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创业项目。鼓励经济困难生团队进行创业探索与实践,培养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

除上述外,项目的设计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各具特色的项目设计。

结语

迄今为止,浙江大学NSEP项目已成功开展了七期,单校级立项就776项,直接参与人数4000余人,资助金额达175万元。经过项目的实践,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视野有所拓宽,同时也获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如《网络时代高校学生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的研究成果已被学校采用。

资助是育人的措施和途径之一,而育人则是资助的根本目的。高校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以及我校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如何构建科学、完善的发展性资助模式,真正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仍将是今后很长时间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