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教学环境

2013-05-07韩李梅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学环境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韩李梅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诸多学校就自身教育形式做出了进一步的整改,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工作方面,更为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深化。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多知识节点交汇的学科,如何在当前就其课堂教学氛围予以良性营造,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存在着必然的意义。本案自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着手,系统分析了现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如何打造优异的课堂情境,促进教学工作的良性开展。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环境;营造创设

一、初中数学教学氛围营造的内涵意义研究

课堂气氛环境在当前大致可分为:积极环境与消极环境和对抗环境三类。积极的课堂环境是活跃、安静及深沉和热烈的,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整体,趋于严谨与宽松态势的有机统一。而消极课堂则呈现着心不在焉、紧张、拘谨、反应迟缓等基本的特征。对抗课堂氛围则是指气氛失控,学生方面过度兴奋,各行其事,捣乱、插嘴隋况大有存在。显而易见,三类环境氛围中,仅有积极课堂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教师层面必须把握做好积极课堂环境氛围的营造,方能促使学生处于一个开放的态势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在交流探索的过程内学会同人合作交流,在相互学习中,促进生命个体的发展。

二、创设优良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教学工作开展中,应清晰的认识到,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但是同时也应专注实际教学工作的成效把握,在课堂中多从知识内容的设置方面,促使学生的学习进步。诸如在课堂中以问题形式辅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思考,交流,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技能,促使学生思维拓展,产生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人之需求的情绪体现,对于学生学习的成效存在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通过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节点,设置相应的问题,于当前教师的教学而言极具深刻意义。诸如笔者在中学数学方程式范畴的教学中即有意识的采取了问题情景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授课中笔者摒弃了以前按本授课的方式,借助了日历这一工具,对日历中存在的方程式进行了深度的问题剖析,具体如下所示:

在课堂伊始,教师手持日历进入讲台,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为何,教师即能向学生释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便在这本日历之中,学生的好奇心便会一下调动起来。

教师继而便能采取提问的形式搭建情景框架:同学们,今天是2012年的12月10日,星期一,再经过几天便到了元旦,那么你们谁能知道元旦当天为星期几么?

学生回答:(部分回答)不知道,要查过日历才知道,(在此过程内,肯定也会有学生利用笔算或口算按天依次后推求得结果)。

教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不借助日历,快速的便计算出具体答案呢?

学生:想

教师:那么我们接下来便一起来进行想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以上贴近学生生活化的日历作为线索,通过问题“不依据日历快速计算元旦为星期几”,使学生产生现实的思维挑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探究意识。通过课堂活动总结,由教师为学生总结日历中,所蕴含着的方程公式及生活中所蕴含着的方程内容,能够使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探究牢固掌握课本方面的知识内容。

三、专注师生互动的课堂平等氛围营造

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授课中,教师应当良性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专注构设出便于师生共同交往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搭建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空间,由教师担任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及参与者和引导者,达到平等概念的课堂对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即就此进行了良性设计研究,以下为笔者在数学抽样方法应用板块的授课中,为调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氛围为所设置的一例题:

例题:某农场种植水稻14公顷,水稻产量同农田土质及供水施肥、气温阳光及种子与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在收割期间达到产量的精准化估计。现选取了优、良、差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区域,先行收割。所得公顷产量分别是6015kg、5625kg与5122kg。一农场现有优质田5公顷、良性田6公顷、较差田2公顷,现请同学们粗略计算农场总体水稻产量共多少千克?笔者在通过观察学生的答题算法后,在题板中列举了学生多采用的两种算法:

学生运用算法1:6015×5+5625×6+5122×2=74069(千克)

学生运用算法2:5625×14=78750(千克)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会更接近于水稻的总体实际产量。

学生依据自身经验会回答:算法1较为贴近。

教师:对,算法1较为贴近,因为抽取的样本容量越大,那么便越是接近于实际的情况,第一类算法中所抽取样本为三类,而第二种所抽取的仅为一类情况,所以第一类算法容量较大,因此也更为接近于实际的水稻产量。

这时学生提出质疑向笔者提问:老师此题存在着问题错误,若是按照第一种算法所给条件求解,则缺少了1公顷田。(此缺少的一公顷田为教师特意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审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师佯装关注题板,台下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我也未发现这个问题,那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为何会少了这一公顷田呢?

学生方面便会展开讨论,为了得出答案即会认真的通读例题条件,就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答案:

有的学生回答是认为例题出错了。

有的学生回答是总共有14公顷的田,但是实际所种水稻田为13公顷。

有的学生说:其中一公顷水稻田绝收了。

教师:同学们所讲都很有道理,这些答案均存在可能,我都没有发现这个错误,没有想到同学们这么细心对这所缺的一公顷稻田,做出了如此多合理的解释。

在此短暂的互动环境内,教师与学生通过彼此之间思考结果的分享及知识见解的交流,学生主体便能够更为丰富的了解到例题内涵,达到互助成长的效果。且通过教师的鼓励夸奖,也能够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教学的任务目的,主要依托于教学活动来予以良性实现,但是随着新课程教育形式的变化,当前课堂活动效果的优异层次,已不再单单取决于教师方面如何教学,学生方面如何学习,同时还与教学的整体氛围即教学软环境密切相关,教师应当良性把握好对教学环境的营造,方能更深层次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成效。

猜你喜欢

教学环境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构造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