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在世界屋脊上的黑颈鹤
2013-05-06撰文杨乐摄影彭建生董磊
撰文/杨乐 摄影/彭建生 董磊
飞跃在世界屋脊上的黑颈鹤
撰文/杨乐 摄影/彭建生 董磊
雪中的黑颈鹤(摄影/彭建生)
鹤,在我国被称之为神鸟、仙鸟。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就有《鹤鸣》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而在青藏高原,黑颈鹤则代表着鲜明的高原文化符号,藏语中,黑颈鹤被称为“冲冲”,仓央嘉措就曾在诗中吟诵道:“夏几冲冲嘎波”,即“洁白的仙鹤”。他希望借来一双仙鹤的翅膀,飞到理塘就转回。那时从拉萨到理塘的路线是何其漫长而艰苦,要翻越无数山岭,而黑颈鹤却能优美地自由飞翔在高原的天空中,旬日便到。
初识黑颈鹤
第一次与黑颈鹤结缘是在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当时作为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一员的我参加了对贵州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的考察和支教。威宁素有“冻雨之乡”之称,果不其然,到达伊始便赶上下冰雹,县里的输电线路还因为冰冻断电了。我们便在这样一个天寒地冻的午后沿着草海西边有些结冰的便道蹒跚而行。阴郁的天气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心情,大伙沉默不语地背包走着。快走到簸箕湾,突然一声高亢嘹亮的鸣叫传来,循声望去,一块菜地的尽头,两只身材修长,黑白相间,头顶鲜红的鹤正将喙高高扬起,发出阵阵响亮飞扬的鸣唱。鸣唱告一段落后,两只鹤并没有飞走,而是以一种略带戒备的好奇眼光打量着我们,好一会儿,才施施然转身离去,即便离去也不失高雅端庄、从容淡泊的气质。这便是黑颈鹤给我的第一印象,也为我们冰冻潮湿的行进平添几分兴奋和企盼。
工作后第一次到澎波河谷考察,那是一个清晨,初春的卡孜乡寒意逼人,乡东头成排的杨树上都挂着冷冷的白霜,不小心把太多空气吸入肺中都会让人微微有些哆嗦,就像许多年以前冬天的草海一般。我们蹑手蹑脚地从水库大堤的一侧攀爬而上,然后静静地支好单筒望远镜,慢慢地调焦、旋转、固定,最后发现,就在湖面稍稍化冻的一侧,靠着有矮墙的一家农户,整整二百多只黑颈鹤正在缓缓奏鸣起它们的晨曲:有的在呼朋引伴,不时发出几声鸣叫;有的在蓬篷抖抖它们的尾羽和翅膀,做着起飞的准备;也有赖床的,把头深埋在翅膀下,单腿立在水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神情是那样悠闲自得,又是那样旁若无人。我突然觉察到一种再见老朋友的亲切。
雪域神鸟
鹤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皇亲国戚和文人墨客都喜欢养鹤,甚至写出《相鹤经》这样赏鹤、品鹤的专著,并借此而做出许多赞鹤、咏鹤的诗文图画,加上明清二朝皇室的尊崇,鹤已经成为了自由自在、典雅高贵、吉祥长寿的象征。而在雪域高原,黑颈鹤自古以来就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被誉为“雪域神鸟”。在最为常见的《六长寿图》壁画或唐卡中,鸟长寿的象征动物就是黑颈鹤。
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鹤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然而它为人们所熟知的过程却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古时,它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从地域上来说却是仅限于藏区一隅。1876年,俄国人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 Nikolai Przevalski)在我国的青海湖首次按照西方的自然科学体系进行描述和命名,黑颈鹤也借此成为世界上15种鹤中发现最晚的一种。但随着时局动荡,在此后的100多年来,黑颈鹤又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从哪里来,它们生活得怎么样,一再成谜。带着这份神秘,时间走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青藏高原科考队在阿里等地采集了黑颈鹤的标本,并发现繁殖的巢和卵,黑颈鹤才又重新回到世人的视线内,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西藏大学先后开展了西藏黑颈鹤越冬的初步研究,对黑颈鹤在西藏自治区内的繁殖和分布进行了考察,黑颈鹤成为世人关注的“明星物种”。1988年,中国的黑颈鹤引起了国际鹤类专家的重视,以国际鹤类基金会(International Cranes Foundation, ICF)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开始加入到西藏黑颈鹤的科研和保护事业之中,并证实西藏是唯一一个既有黑颈鹤越冬,又有黑颈鹤繁殖的地区,得出了“黑颈鹤的故乡在西藏”的科研结论。
黑颈鹤的食谱
冬季
冬小麦
土豆
地表残留的青稞粒
夏季
高原鼠兔
高山蛙
沙蜥
软体动物(田螺和曲螺)
昆虫(草原毛虫)
每年冬天,黑颈鹤就聚集在温暖不冻的藏南河谷地带,大多数时候它们拾取农田散落的青稞,偶尔也会偷吃点堪堪发芽的冬麦。(摄影/彭建生)
摄影师手记
董磊:自然摄影师,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
拍摄时间:2011年11月4日,地点:西藏巴松错
黑颈鹤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青藏高原的特有鹤类。在中国文化里最吉祥的这些大鸟其实生活很不容易,特别是在高原生存更加艰辛。2011年冬季,我在藏东南巴松错湖区拍摄,有一片湿地是一群黑颈鹤的觅食地点。在隐蔽帐篷中,我目睹了一个黑颈鹤家庭在飞跃湖区的雪山时必须使出所有的飞行技巧,才能对抗这艰难的环境。
叼着鼠兔的黑颈鹤(摄影/董磊)
河谷中的暖冬
像大多数候鸟一样,黑颈鹤的生活史由越冬——迁徙——繁殖三个部分组成。每年冬天,黑颈鹤就聚集在温暖不冻的藏南河谷地带,大多数时候它们拾取农田散落的青稞,偶尔也会偷吃点堪堪发芽的冬麦。等到春暖花开之际,便呼朋引伴,高飞集群,而后开始北上的迁徙之路,一部分把它们的目的地定在湿地交错的南羌塘,一部分却是脚步匆匆地赶往北羌塘深处,甚至是直达阿尔金山、可可西里和三江源地区。站稳脚跟以后,它们开始两两配对,而后启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
说起黑颈鹤的越冬,就不能不说到“一江两河”流域这个极富特色的地理区域。“一江两河”流域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包括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段,以及以拉萨河和年楚河为主的支流流域。是一条西起日喀则地区拉孜县,东至山南地区桑日县的狭长河谷地带。这个区域是西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区,地形宽阔平坦,水资源丰富,灌溉方便,土层深厚,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享有“西藏粮仓”的美誉。由于当地农业多是较为粗放的耕作模式,黑颈鹤喜欢在收获后的青稞地和小麦地,取食散落到地面上的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的种子,有时也会在草地和河边觅食,取食各种水生植物和农田杂草的根、茎。在日常的活动中,黑颈鹤一般以两种组织模式活动,一种是家庭模式,另一种为集群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黑颈鹤一般由2只成鹤带着1~2只幼鹤,幼鹤活动时紧随成鹤身边;集群的黑颈鹤多是当年未参与繁殖或是繁殖不成功的鹤,数量一般在几十只,偶见上百只的大群。
不同组织模式的黑颈鹤之间偶尔会有摩擦事件发生,家庭鹤喜欢在食物丰富的农耕地和湿地中占据一定的领域,为了给小鹤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较好的成长环境,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驱逐贸然靠近的“入侵者”。而集群鹤由于在组织上比较松散,和家庭鹤的竞争往往处于不利的位置,难以占据食物充沛的农耕地区域,而被迫退守相对贫瘠的河滩地。可是每当夜幕降临,黑颈鹤们又聚集在视野开阔的水库边缘或河流的缓浅地段,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起度过漆黑寒冷的冬夜。
黑颈鹤打斗的场面(摄影/彭建生)
羌塘上的盛夏
每当冬天离去春天来临,黑颈鹤会投入更大比例的时间进行取食,这是它们为即将到来的迁徙做着能量上的储备。通常认为黑颈鹤的迁徙是南北向的纬度迁徙,在拉萨、日喀则越冬的黑颈鹤会迁徙到那曲、班戈、申扎等县,一部分停留下来,另一部分继续北上至三江源、可可西里和阿尔金山东麓一带。但近期对西藏黑颈鹤繁殖分布研究表明不仅如此:在“一江两河”流域越冬的黑颈鹤中的一部分,可能会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向西迁徙至昂仁、仲巴县一带,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会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直到班公错以北的新疆和田地区。
结束迁徙的黑颈鹤依然成群活动,在3月底至4月初开始分群,选择家庭的领域,一般有经验的黑颈鹤会选择在湖泊和河流附近的沼泽化草甸之中。随之开始的是以雌雄“婚舞”为前奏的交配,“婚舞”并不常见,我仅在班戈多巴湿地和申扎格仁错记录到寥寥几次。真要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奇妙之处难以尽述(让人心生一种用照片说话的冲动):首先是雄鹤颈部上下伸张,伴随着喙的开合发出阵阵鸣叫,翅膀有节奏地扇动,围绕着雌鹤开始旋转漂移。雌鹤起初是一副极为矜持的模样,任凭雄鹤如蝶飞舞只是无动于衷,但是渐渐的,雄鹤的翩飞起舞收到成效,雌鹤也逐渐开始伴随着雄鹤颈部的上下伸张而张开双翅,颈也开始做出和雄鹤相同的动作,而喙保持着直立的姿态。双鹤开始同时发出婉约悠远的鸣叫,有意思的是它们并不将喙保持在同一高度,而是你上我下,有点类似于击剑选手寻找对手的空隙一般。
摄影师手记
彭建生:藏族,香格里拉摄影协会副主席,IBE(影象生物多样性调查所)生态摄影师,香格里旅行社董事长。
拍摄时间:2011年12月24日,地点:云南纳帕海
今天的气温已经达到了-23度,快接近香格里拉的极限低温了。我把车开到落水洞附近最靠近水面的地带,在这里等冰慢慢融化。距离400米处的湿地中央是最近一段时间黑颈鹤的夜栖点,几乎所有的黑颈鹤整个夜晚都需要单腿站立,这样可以防止夜间结冰时不至于把双腿都冻住。
这一群黑颈鹤接近200只,还有一群160只在纳帕海的东南角。它们会一直这样呆到太阳出来,把湿地周边的冰基本融化掉,直到11:30左右才能觅食。
黑颈鹤依然埋头大睡,车里的温度也慢慢升高,伴随着雁鸭的嘈杂声,我开始困倦,这是蹲守拍摄最忌讳的,最佳拍摄机会可能瞬间消逝。但还是扛不住疲劳,与黑颈鹤隔水同眠。
一觉醒来已经到了下午5点,我整整在这荒野里睡了7个多小时!眼前冰面全部融化。在我眼前只剩两只黑颈鹤,它们之间相隔大约10米,双腿站立,把头卷缩在自己的腋下睡觉,但都睁着一只眼,似睡非睡的监视着周围的环境。这时风平浪静,傍晚的余晖把湖面渲染出淡淡的金黄。好美的场景!我这不是南柯一梦醒来好,守车待鹤遇佳缘。所谓贼不走空,拿到好片我也该回家了。
黑颈鹤产卵的巢(摄影/董磊)
交配活动持续约1个月左右,之后雌雄黑颈鹤便选择巢区开始筑巢,筑巢也意味着黑颈鹤们开始有了明确的领地意识,每当有入侵者临近它们就会不遗余力地为捍卫自己的领域而战。黑颈鹤的亲鸟绝对是称职的父亲母亲,它们会叼来晾干的嵩草等巢材让它们的小家显得格外温馨。通常,黑颈鹤每窝产两枚卵,间隔时间为1~3天。产卵后准爸爸妈妈们会轮流孵卵,直到30~33天后小鹤脱壳而出。新生黑颈鹤为黄色,善于游泳,当受到惊扰时习惯藏进茂密的挺水植物丛中躲避危险。
黑颈鹤体型较大,成年黑颈鹤可达1.2米高,在自然界中的天敌并不多,然而小鹤的降生总会吸引来自天敌的垂涎。面对天敌,顽强的黑颈鹤父母会选择抗争。我曾见过金雕盘旋在黑颈鹤巢的上空,打算捕捉黑颈鹤幼鸟时,两只亲鸟张开翅膀遮住幼鹤,然后高举自己长长的喙,指向金雕盘旋俯冲的方向,如同两名无畏的剑客一般,一伸一缩,一进一退,两相配合,全无缝隙和破绽,同时发出一阵阵严厉而充满警示意味的鸣叫。亲鸟就这样像雪山般横亘在金雕和小鹤之间,为小鹤支撑起一把不大却充满亲情的保护伞,最终迫使金雕无功而返。
藏北高原找不到像农耕地般残余的麦粒,相反黑颈鹤还要投入巨大的能量到繁殖之中,那么它们如何补充体力呢?对黑颈鹤粪便的分析给了我们答案,黑颈鹤在繁殖期大量食用动物性食物——这意味着更高的蛋白含量,更多的能量补充,包括高原鼠兔、高山蛙、沙蜥、软体动物及昆虫在内的动物为黑颈鹤提供了充沛的食物来源,也让小鹤在10月份即将到来的迁徙之前得以充分的成长和发育。
鹤的家园
西藏黑颈鹤的保护与两个著名保护区关系密切,它们是雅鲁藏布江中游黑颈鹤保护区和色林错黑颈鹤保护区。雅鲁藏布江中游黑颈鹤保护区的前身是早在1993年就成立的省级保护区林周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当时保护区的范围主要包括澎波河流域和拉萨河林周河段的黑颈鹤栖息地,后根据黑颈鹤的集中分布情况将其扩界更名为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为6143.5 km2,并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扩建后的保护区包括了一些主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周围毗邻的多种亚生态系统。色林错黑颈鹤保护区的前身是位于色林错南岸,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部山脚下的申扎黑颈鹤繁殖地自然保护区,后更名为色林错黑颈鹤保护区,面积为18936.3km2。两个保护区的存在对黑颈鹤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黑颈鹤种群出现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黑颈鹤在西藏的保护之所以被称道,并不仅仅因为保护区在发挥作用,建立保护区以前,在其范围以外,西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身处高原,时刻面临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生存繁衍的压力,加上对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切身感受,以藏族为主的人民群众的生态伦理都是以保护自然环境、爱惜自然资源为出发点,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准绳来进行发散和延伸的,例如藏传佛教“不杀生”的宣教,又例如民众视动物为神兽或者神鸟的观念。笔者曾听到一句俗谚:“惊扰神鸟者,冰雹追打之。”六七月份在申扎县考察黑颈鹤的巢址生境期间却真真饱受冰雹追打之苦,这条俗谚形象地把对黑颈鹤育雏期的人为干扰和当地多发的恶劣天气联系在一起,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其构思巧妙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生命生出敬畏之意。
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黑颈鹤繁殖存活率低,种群增长速度较慢,然而正是因为如此,西藏黑颈鹤的逐年增长愈加显得弥足珍贵。2007年,笔者所在的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国际鹤类基金会对西藏越冬的黑颈鹤进行了种群数量调查,证实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数量达到6940只,占到全球黑颈鹤数量的62%,黑颈鹤在西藏得到了良好的保护。然而黑颈鹤的保护事业依然面临许多挑战,依然需要不断应对来自文明发展的冲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改变的影响。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随之而来的是精耕细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例如建立大棚提高地温及产出,使用农药化肥驱虫补充营养元素等,这些细微的改变都会对依靠地表谷物残留过冬的黑颈鹤产生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的影响来自人类活动增强对地理地貌景观的改造,例如随着湿地管理的细化,尤其是水利发电和用地的需求增加,人们将不断改造河流滩涂使之渠道化,加上各种基础建设工程实施的惊扰,电线电网的设立,这些都无疑会压缩黑颈鹤的生存和活动空间。黑颈鹤保护事业,依然有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