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旺加藏刀名匠的农民本色
2013-05-08撰文摄影索穷
撰文、摄影/索穷
次旦旺加藏刀名匠的农民本色
撰文、摄影/索穷
由名匠次旦旺加领衔锻造的孜龙藏刀名远扬,2009年6月,文化部命名次旦旺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工艺(藏刀锻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汽车从日喀则城西开出,顺着中尼公路越过萨迦县霞布吉定镇,好不容易找到拉孜县柳乡孜龙村次旦旺加老人家,本想好好跟老人家聊聊,不想却被接二连三拜访老人的“刀客”所打扰,他们是来自陕西、云南、浙江、东北、北京等地的游客、刀剑收藏者和藏文化爱好者。看着他们叽叽喳喳、兴奋异常的样子,我们有些好奇地问他们路口上又没有立招牌,我们当地人过来都挺不容易的,你们是怎么找到的?他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诉苦”,有的说多跑了80公里到拉孜县城才打听到的;有的则把手中的卫星地图骄傲地展示给我们;有一位来自浙江温岭的客人比较聪明,他是在日喀则市区包了一位藏族师傅的车一路打探过来的;一对西安来的夫妇也很有办法,他们从身后拽出一个怯生生的藏族小姑娘,“看,我们在路口‘抓到’的学生导游,她会汉语,我们请她坐到车上直接把我们送到次旦旺加家门口的”。
听到我们的议论,一旁干活的次旦旺加老人却是一脸的矜持和不易觉察的得意。老人不大会说汉语,跟游客沟通的事完全交给大儿子尼玛旺拉包办。他悄悄告诉我们,“以后我就慢慢把‘摊子’交给他了,我很放心。他正在想办法把孜龙藏刀放到网上销售,把我们的电话号码放上,以前有很多客人想来看我们却根本找不到我们。自从央视四套播出我们家的故事,找我们谈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
拉孜藏刀是前后藏地区藏刀的代表,这里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钢火,讲究刀的实用性,在全藏有“锋利”的美名。(摄影/张超云)
……
毫无疑问,刀剑这种远古时的雪域兵器,今天已经变成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的珠峰文化、雅江文化的一部分。在雪域高原众多特色藏刀文化中,“后藏刀乡”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柳乡孜龙村的孜龙藏刀无疑是其中魅力无穷的亮丽奇葩。一代藏刀名师次旦旺加就居住在宁静的拉孜县柳乡孜龙村。据当地人介绍,孜龙村传说中的“罗布岗寺”,有一巨石和民房遗址,人们每年都作朝圣和纪念,多数奇事不足为据,但这里确是加工藏刀第一人藏刀之神“汤木确多拉巴”的居所,其加工藏刀尤其锋利,传说锋利到做完要用牛皮绑三道否则担心伤人。
看着他们兴致盎然忙着做生意,我们在一边专心欣赏起孜龙藏刀。
我们所看到的孜龙藏刀具有刀口锋利、式样素雅、刀身美观大方、质地坚固耐用等特点。尤其是孜龙刀钢质坚韧,闪射的白光像浸湿的白杨树枝;固定不变的特征是刀斧中间有一道白色铁光,犹如一道白色银河,在文人笔下是“削铁如泥,切石如菜,骨肉横飞”,刀剑界对其赞誉甚高,具有集穿刺、砍劈、击防、装饰、美化于一体之功用。
据可靠记载,孜龙藏刀曾是西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著名武器。
总之,经过丹增、普啦、次仁旺拉、次旦旺加、尼玛旺拉、次旦扎西六代匠师的艰苦努力,从“拉孜噶不索藏刀”、“拉孜多尺藏刀”到“拉孜孜龙藏刀”一路走来,由名匠师次旦旺加领衔锻造的孜龙藏刀在1988年获得由西藏自治区手工业局、西藏自治区标准计量局授予的全区优质产品荣誉称号。200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次旦旺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工艺(藏刀锻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等客人慢慢散去后,次旦旺加终于有时间跟我们闲聊几句。他说:“孜龙藏刀最大的特点是钢刃特别好,做好一把孜龙藏刀起码有二十多道工序呢。听说过去拉孜宗有一位官商从噶伦堡带来一种质量很次的铁棍,由宗政府交给我们安排支差的任务,刀口就用这种铁棍打,刀把也是用商人带来的铜丝绳缠绕,俗称拉孜嘎不索藏刀,有密不示人的技艺之意。但现在,我是用最好的车用弹性钢板用特殊技艺锻打刀刃,刀把也不是铜丝缠绕,是用精钢制成,这个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他的打铁技术绝技我们在现场不可能领略透彻,孜龙藏刀的钢口天下第一确是事实。我们不是刀剑专家,但凭直觉判断我觉得对孜龙藏刀用“艺高人胆大”来形容再好不过。因为整个刀身高洁、素雅、脱俗、凝练、紧凑,一气呵成,没有高度的自信和高超的技艺是不可能达到的。
藏刀分长剑和腰刀、佩刀等多种。长剑,藏语称“巴当末”,长约1米;腰刀,藏语叫“结刺”,长度在10厘米~40厘米之间。
藏刀大致可分为四个地区类型:前后藏地区、工布地区、安多地区和康区。人们常说的拉孜和南木林藏刀是前后藏地区藏刀的代表,这里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钢火,讲究刀的实用性,在全藏有“锋利”的美名。刀的鞘、把一般不镶珠宝。
地处藏东的工布地区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其间,人们伐薪狩猎是家常便饭,所以使用的刀具以宽、长为多。刀鞘多为木质,外面用兽皮包裹。除了捕猎格斗,更是人们在密林中披荆斩棘的利器。
安多地区牧民的刀主要用于宰杀和吃肉,有严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长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在一拃左右,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翘,呈船形。安多人喜欢珠宝,头饰、胸饰、腰饰无不光灿耀人,这些饰物同样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多描金错银,镶嵌着珊珊和绿松石,像精美的艺术品。
康区人性格粗犷豪放,康巴藏刀也是如此,不仅对刀本身有较高的要求,对其作为衬托武士气概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黄、白铜或纯银,镶珠嵌宝,正面雕龙画凤,背面线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观和威慑的双重作用。
然而有意思的是,一辈子锻造藏刀的次旦旺加老人自己却没有佩戴藏刀的习惯,他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年轻力壮的时候,我次旦旺加曾是孜龙公社的生产队长、政治队长、民兵连长、指导员,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爱潇洒爱扮酷,经常腰佩一把金爪银翅的孜龙刀出席各种活动,很是威风。加上我性格活泼、爱交朋友,我每次出门,朋友们看到我的藏刀,总是这个要去一把,那个抢走一个,我不好意思提钱的事,又不好拒绝朋友们的爱美之心,后来家里人说你干脆不要再戴藏刀了,你是戴一个少一个,整个一个‘败家货’。我理解这就是盛名之累,慢慢的,我就不再佩戴藏刀出门了,呵呵。”
上图 次旦旺加和大儿子尼玛旺拉在切磋藏刀的锻造技艺。
下图 次旦旺加和孙子。
这天下午,次旦旺加老人邀请我们跟他们一家到村口的树林里过林卡,老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
看上去,今年63岁的次旦旺加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敏捷身手和活跃的思维。老人却说这是吃苦一辈子的“造化”,小时候的次旦旺加过着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经常靠吃野菜度日,“糌粑只是闻闻味道而已”;全家几口人挤住在三间摇摇欲坠的小屋里,“人和牲口睡在一起,枕头边上就能嗅到牲口的粪便味。”
但是今天,次旦旺加老人已经是第四次搬迁新居,起居条件一次比一次好,“我以前住的房子质量已经很不错了,自从孜龙藏刀声名鹊起,来到我家的外国游客很多,西方人普遍个头高,看到我的刀子他们很高兴,但是当他们兴奋地进出房间时脑袋撞在低矮门楣上的情景让我很是过意不去,后来就建成了现在这座以高阔、宽大、敞亮为特点的新居,以前贵族家的豪宅还不如他们眼中的‘黑骨头’们今天过得舒坦、潇洒”。
老人还告诉我们:前一阵,上面有人叫他和儿子搬到日喀则城里开办藏刀工坊,他只需把藏刀打好,树立孜龙藏刀的品牌,其他的事情可一概不管,答应每年给他们支付40万元高薪。老人家几乎没怎么考虑就谢绝了对方的好意。为什么呢?次旦旺加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三点理由:第一、如果搬到城里,我辛苦经营多年的农田就“作废”了,这不是我一个农民应该考虑的事情;第二、我还有一百多头牲口,由我的二儿子负责在山上放养,牧业生产对平衡我的家庭经济起到很大作用,我不会把这个放弃;第三、我家的老婆子体弱多病,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久治不愈,现在就在家里养着。她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不一定能适应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如果我们都忙起来就怕没有人照顾她了。
一个有情有义的老人。
可以说,古老的孜龙藏刀既是藏族人民的生活用具,又可用于防身和民族装饰,如今又是非常走俏的名优旅游特色产品。2011年,次旦旺加老人仅出售孜龙藏刀一项的纯收入达到十二万元人民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前的‘黑骨头’我次旦旺加现在是跟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平起平坐、侃侃而谈,以前是我敬仰他们,现在是他们实打实的佩服老汉我的精气神和精湛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