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农田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3-05-04刘洁
刘 洁
(永济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山西 永济 044500)
1 基本情况
永济市共有国土面积1221km2,5.33余万hm2耕地,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762万hm2,其中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054万hm2,井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562万hm2;小型提水泵站有效灌溉面积0.321万hm2,小型自流灌区和小水库塘坝有效灌溉面积0.053 万 hm2。
据统计,永济市尊村灌区、夹马口灌区两大引黄灌区实际灌溉面积0.988万hm2;共有灌溉机井4079眼,井灌实际灌溉面积3.659万hm2;其他灌溉面积0.115万hm2。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节水灌溉面积1.813万hm2,其中管灌1.667万hm2,喷灌0.133 万 hm2,微灌 0.013 万 hm2。
2 存在问题
2.1 黄灌区未能发挥应有效益,地下水严重超采
永济市是一个井黄双灌地区,按照国家规划,全市10个镇(街道)175个行政村、196个自然村的耕地均为由尊村灌区、夹马口灌区覆盖的黄灌区,但由于引黄灌区渠系配套不到位,特别是尊村灌区的姚温电灌站从未投入运行,所覆盖的1.22万hm2黄灌面积名存实亡。目前,黄灌实际灌溉面积仅有0.988万hm2,其余耕地全部靠开采地下水灌溉。全市现有农灌机井中机井深度由原来的40~80m增加到200~300m,机井分布密度已达到8~12眼/km2,年开采地下水达到1.2亿m3,而地下水开采量仅7700余万m3,年超产量达4000余万m3,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下降漏斗,被划定为地下水超采区。
2.2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严重
永济市沿中条山小型蓄水塘坝共有16座,但正常使用的仅3座,且这些塘坝多数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尽管八九十年代陆续建成了三座塘坝的主体工程,但仍有13座为半拉子工程。如于乡百二盘塘坝和寇家窑塘坝,由于当时技术落后,施工不规范,加之年久失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坝体垮塌、坝内淤积、严重渗漏等问题,已丧失了蓄水功能,灌溉能力十分有限。全市沿黄河一带共有小型提水站13处,目前能维持灌溉的仅有5处,其中4处机组老化失修,北阳提水站一直带病运行。5处提水站渠系配套率极低,土渠灌溉十分普遍,水资源浪费较大,严重影响了灌溉面积。
2.3 节水灌溉标准不高,节水能力低下
目前,永济市农田灌溉主要以大水漫灌为主,虽然节水灌溉面积已有1.813万hm2,但管灌面积就达0.33万hm2,且标准不高,达不到节水灌溉要求。按照管灌节水标准要求,每公顷耕地要铺设120~150m的管道,而目前铺设的管道仅4~6m。喷灌和滴灌作为节约水资源的最佳选择,但目前仅有0.147万hm2,特别是喷灌比较适合,但所占比例很小。同时由于传统耕作观念的影响,节水灌溉工程利用力度不大,近年有效利用率不高。
2.4 投入机制不足,水利设施建设缓慢
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大,见效慢,特别是在目前农业生产体制下,受小农意识影响,群众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近年来,永济农业灌溉的投入主要靠争取国家投资,但投资金额有限,加之市财力不足,农业灌溉投入明显不足。而且金融机构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十分有限,对水利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为农民打井和浇地配套设施的建设上,多以小额或中额为主。由于水利设施的主体不明、产权不清,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村委会、生产小组等明显不具备偿还能力,所以无法支持长效的大型水利设施建设。
2.5 重建轻管,末端渠系配套差
目前,大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如渠系灌溉配套工程基本由镇、村两级管理,缺少整体规划和资金投入,而渠道工程数量多、距离长,疏控任务大,镇、村很少组织大规模清疏,只是村组和居民各自为战,致使渠道内杂草丛生,污泥淤积,渗漏严重,渠道硬化率极低,导致输水能力减弱,灌溉效益下降。据调查,全市农户使用龙带浇地达到300万m,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劳动。加之农村水利设施大多设在户外,没有专门的防盗设施,失盗、损毁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重建轻管,缺乏科学管理,既浪费了国家有限的资金,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良性循环,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加大末级渠系改造配套工程
在大型灌区内继续实施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对损坏严重的干、支渠进行整修,对斗渠、农渠、毛渠进行防渗,以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降低用水消耗和用水成本,提高群众黄灌积极性,使黄灌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同时尽快恢复重建姚温电灌站,扩大黄灌面积。引黄灌溉是全市农田灌溉的优势所在,也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出路,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立项,使尊村灌区姚温电灌站尽快得以恢复重建,使沿山城东、城西、于乡、卿头、韩阳5个镇(街道)1.22万hm2耕地真正成为黄灌区。
3.2 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实现地下水位止降回升
在大幅度增加黄灌面积的同时,要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在保证农业人口人均0.133hm2水浇地的基础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每公顷耕地平均灌溉毛用水量控制在3900m3以内,到2015年,地下水的开采量由12335万m3减少到7335万m3,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全市取用水格局实现明显变化,农业灌溉用水主要由两大灌区引黄灌溉解决;南部中条山地下优质水主要解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城区工业用水全部靠蒲州工业用水集中供水工程解决。
3.3 大力发展高标准管灌节水灌溉,降低农业用水消耗
要以高标准管灌节水工程建设为重点,严格按照节水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真正使节水工程达到节水效果。同时,要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在小麦、棉花、玉米等大田作物上发展喷灌;在经济林上发展涌泉灌;在蔬菜、瓜果大棚上发展膜下滴灌和微灌,牢固树立起浇作物不浇地的理念,使农业灌溉用水得到大幅度下降。
3.4 切实加大小型水利工程改造力度,发挥小型水利工程作用
要积极争取资金,实施小塘坝、小泵站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弥补灌溉水源不足问题。在建设中避免群众自建坝库无设计、无监管、质量无保障、事后再整改的现象。另外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利用中的调节作用,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实现居民定额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3.5 进一步加快民营水利建设步伐
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所有权,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水利,增强水利命脉的“造血”功能,帮助农民完成“千家万户都想干,一家一户干不成”的水利建设配套工程。同时要构建新的水利机制,破除农村水利农民办的治水思路,改变农村水利目前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求平衡的状态,充分利用公共财政的投入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