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力资源保障体系构建
2013-05-03陆书星
陈 军,陆书星
(南京工业大学 资产处,江苏 南京 210009)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物力资源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高校物力资源的合理比例、盈亏率、消耗金额及它们与人力构成、费用消耗之间的相关数值,是反映高校办学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物力资源利用率和资源效益的影响因素。
虽然高校在物力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总体有缺口、分布不平衡、局部有浪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高校内部物力资源占有不平衡,资源的共享度还不够高;(2)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建设前期论证不够充分,造成了资产利用率低;(3)运行机制不够灵活,管理方法僵化、手段较为落后;(4)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仪器设备的使用功能没得到有效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
1 高校物力资源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
1.1 国外的研究
柯尔曼等从学校物力和财力的利用效率方面对学校教育效率和学校效能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教学、考评、管理、资源等方面的考查,力图更好地把握教育运行机制[1]。伯顿等建立的价格驱动分解模型和弗里兰等建立的资源驱动分解模型提供了分散组织结构下资源配置问题的概念框架[2];奈(Leu Y)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中世界模型解决分散结构下资源配置问题的新方法[3]。这些研究为解决高教资源优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在获得问题最优解及对决策者自治性的反映方面仍不够理想。
1.2 国内的研究
我国也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物力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分析。一部分学者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性和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做了研究,认为必须坚持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主导地位[4-5];还有一部分学者从高等学校物力和财力资产利用效率角度出发,认为物力资源配置应该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框架下进行[6-7]。魏新等曾经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人力、物力、财力3个维度设计了多项指标,并选取部分高等学校进行了实际的综合测评[8];田东平等以我国53所重点高校作为研究样本,运用EMS软件和DEA线性规划模型,对高校的物力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9]。
更多的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转变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应从政府控制模式转型到政府监督模式[10]。宁波大学的张海静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资源宏观配置问题,为更加全面地研究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新的补充[11];华中科技大学的张盛仁把教育产权理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用于教育资源配置等[12]。南通大学的刘义荣针对多校区高校物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与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科学配置房产、统筹规划、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推进后勤改革、建设节约校园的思路[13]。
1.3 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针对高校的发展实际,研究高校不动产资源、设备资源、信息系统等条件保障体系,探索适合高校发展的物力资源配置与保障体系的工作机制,解决在发展中存在的资源与条件保障方面的相关问题,从而优化高校物力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构建科学合理的条件保障体系,为完成高校校区建设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目标,实现学校的物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完善物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改进高校物力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学校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夯实基础。
2 保障体系架构
高校物力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公有房资源、设备资源、保障体系3方面进行统筹管理。
2.1 公有房资源
高校的公有房在高校资产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是支撑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产业开发等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物质基础。物力资源保障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在整合、优化学校房屋资源配置,实现房屋配置标准化,房屋使用效能化,房屋占用约束化和房屋管理集成化等几个方面,通过绩效考核与因素分配机制、资源有偿使用与成本分担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市场机制这几种手段加强公有化资源的管理。
2.2 设备资源
设备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计划、采购、管理、使用、处置等多个环节。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但要建立规章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而且要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仪器设备利用率进行量化指标考核。考核的重点包括使用仪器设备的人数和时数、科研项目数、仪器设备的开机时数、维护情况和运行费用,经分析总结形成对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量化考核。仪器设备管理主要通过建立设备管理网络系统、加强购置的论证工作和加强维修等具体实现。
2.3 保障体系
科学的物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以“有调有控、账物相符”为目的,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职能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的三级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人人管资产,样样资产有人管的良好局面,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管理增效的目的。
3 主要资源优化配置
根据高校学科特点以及公有房配置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高校公有房屋配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研仪器设备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标志。高校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教学和科研水平。然而,高校科研仪器设备资源配置与物尽其用的资源管理要求却有一定差距,许多看似有效的管理方法,实行起来却阻力重重,很难被广泛推广使用。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率,必须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组织机构。
首先,在申请购买的环节,要加强购置的论证工作。论证的内容包括:申请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有无作用;仪器设备规格型号和技术参数选择是否合理;根据学校同类仪器设备数量、分布和使用情况,分析其共享的可能性。
其次,要加强维修工作,确保维修经费投入。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仪器设备利用率进行量化指标考核。
科研仪器设备绩效可用技术状态、科研利用和社会效益这3个一级指标和设备完好率等9个二级指标来衡量(见图1)。
图1 科研设备评估指标体系
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技术状态指数m
其中:
c为功能完备率,是设备标称功能数的实际应用率;
A,B,C为各指标的权重,且A+B+C=1。
(2)科研利用指数n
式中:
D,E,F,G为各指标的权重,且
(3)社会效益指数s
式中:
H,I为各指标的权重,且H+I=1。
(4)总的指标体系计算
设备绩效评估指数=m×M+n×N+s×S式中:m为技术状态指数;n为科研利用指数;s为社会效益指数;M,N,S为各指标的权重,且
4 建设策略和技术路径
要实现物力资源管理体系“有调有控、账物相符”,就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职能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的三级物力资源管理体系,认真制定物力资源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等管理制度,抓好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一是资产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资产管理涵盖了采购和管理两部分,主要措施为设置采购中心、优化资产处工作流程和建立专(兼)职的资产管理员队伍。
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物力资源管理内部制度。内部控制理论是近年来较被推崇的管理理论,应用内部控制理论管理高校物力资源,可提高物力资源管理水平,科学分配资源,提高资产使用率,消除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现象,严防资产流失。(1)配置管理时必须严把计划关、预算控制关和论证关;(2)采购管理过程中要将计划和采购分离,严格执行招标采购程序,成立校内专家库和招标评审小组,加强零星采购管理,实行阳光采购;(3)建立物力资源验收制度并有效执行,发挥校内验收专家的作用;(4)实行日常流动管理,能够实时追踪资产动向,在建立严格的物力资源维修制度的同时建立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
三是加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采用物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优秀管理软件,建立资产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各单位及时交互信息。
四是建立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规范和约束使用单位对物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并保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五是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模式要与财政预算模式和财务会计制度相适应,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将资产购建预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交由资产管理部门严格审核,对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后的资产及时交财务部门编制预算。
六是强化业务培训。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高校现代物力资源管理的需要,也要注意吸收新鲜血液,培养资产管理队伍的新生力量,这也是加强物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
七是构建公有房科学管理体制。公有用房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设立机构、理顺关系;(2)设置公有用房的主管部门(例如资产处);(3)机关各部(处)、院(系或所)、直属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公有用房管理各项具体事宜。
5 结束语
通过构建高校物力资源配置与保障体系和高校资产运作的绩效分析与考核体系,要为高校的物力资源优化及条件保障设立远景目标。要细化建设的指标,制定科学、稳定、合理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分配校内物力资源。建立模拟市场化运作的绩效考评制度,实施收支两条线,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高校资源配置运营方式,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
)
[1]胡小桃.论国外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使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17-118.
[2]张民堂.试论效能教育的核心理念[J].理论前沿,2007(18):30-31.
[3]Wu S Y,Leu S J,Chang R S.An agent-based architecture for resource reservation in mobile IP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and Applications,2005,27(4):266-273.
[4]康宁,宋东霞,刘亚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程度研究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03,5(1):9-13.
[5]张云.试论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实现途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94-95.
[6]陈德静,周爱国.高等教育效率问题框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8-10.
[7]李跃英,李雪梅.高校设备管理效益与投资效益分析[J].实验室科学,2005(2):101-103.
[8]魏新,张万奇.高等学校资源使用效率评估指标体系[J].教育与经济,1995(2):13-18.
[9]田东平,苗玉凤.2001—2003年我国重点高校效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83-86.
[10]赵贺.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J].东方企业文化,2010(6):99.
[11]张海静.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高等教育资源宏观配置[J].宁波大学学报,2008(12):87-90.
[12]张盛仁.浅论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J].教育与经济,2008(3):30-32.
[13]刘义荣.多校区高校物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与路径[J].高教管理,2009(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