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拿不出效益心不安——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孙青先

2013-05-03王秀娟

中国石油石化 2013年5期
关键词:裂解炉乙烯兰州

○ 文/本刊记者 王秀娟

27年的时间里,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乙烯装置操作工孙青先用一个平凡工人的情怀爱护着乙烯装置,用半生的热情和执着演绎着一位一线乙烯装置操作工的平凡生活。

●孙青先对装置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

“我就是个干活的!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习惯性地把事情想得更长远些而已。从来没想到会获得这样一个国家级技术大奖!”2012年12月8日,在北京第十一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乙烯装置操作工孙青先作为全国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之一,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手中接过奖杯时如是说。

“中华技能大奖”是国家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孙青先成为这次表彰大会上中石油集团公司唯一的获奖者。除了觉得“出乎意料”之外,他还觉得“受之有愧”。面对记者的提问,孙青先憨实的脸上露出了一抹局促的微笑。他腼腆地说:“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个‘紧箍咒’。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愧对这份殊荣。”

用心守护胜过高超技术

提起孙青先,兰州石化乙烯装置的工友都说他是乙烯装置的“守护神”。随着兰州石化乙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更替速度越来越快。27年里,孙青先先后守护了兰州石化3套乙烯装置。这么多年,在他当班的时间里,乙烯装置从未发生过较大的异常情况。许多人向他请教“窍门”,孙青先不知如何回答,就总结了一句话,“用心守护胜过高超技术”。

在孙青先眼里,乙烯装置就是他的孩子,对装置的每一个零部件都了如指掌,细心呵护。对于操作过的3套乙烯装置,他听声音就能判别出哪里出了异常,看流程就能得知哪里有了故障。工友都说他神奇,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的“神奇”是多年用心观察、琢磨出来的。

1986年7月,孙青先进入兰州石化乙烯装置实习,当起了一名国企操作工。作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面对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孙青先脚踏实地,拿着流程图,确认一条条管线、一个个阀门的位置和物料的走向。一套装置有几十条一模一样的管线十分密集地盘在一起,他经常沿着管线的走向数着数着就数错了。自己的经验不足,他就向老师傅请教。在不停地跑流程和不停地请教中,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装置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了一点点熟悉装置,更好地了解装置、守护装置,孙青先一开始就养成了“脑勤、手勤、耳勤、腿勤”的“四勤”习惯。这么多年来,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了下来。如今,他记录操作经验得失的学习笔记已经积累了20多本。

对于一线员工来说,值夜班是最难受的事情了,漫漫长夜总是让人昏昏欲睡。为了给自己“找个事干”,在半夜工友们都点头犯困的时候,孙青先时常盯着乙烯装置目不转睛地看。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不停地琢磨装置的特点,琢磨如何才能让装置出更好的产品,更好地提高效率。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用心中,孙青先积累了许多经验,解决了许多别人解决不了甚至意想不到的问题。

27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儿脸上起了褶子,乌黑的头发中已经掺杂了不少白发。不过孙青先在专业技术上从未落后,永葆青春。27年的用心守护,使孙青先的技能一直在提升。通过自学,他修完了工业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成为车间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由于孙青先对车间乙烯生产工艺特别熟悉,年轻员工有疑问都爱找他,有些流程图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他那儿也能得到答案。

●工作中有了难题,工友们都喜欢向孙青先(右)请教。

拿不出好效益,心里不安

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用心做事的人,也都是思虑长远的人。遇到问题有些人只解决眼前问题,有些人会思考如何再次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孙青先显然属于后者。

孙青先守护的24万吨/年乙烯装置经过长期的运行,故障和瓶颈制约增多,再加上规模较小,与同行业其他装置相比,能耗和物耗上升,效益不尽如人意。

在诸多问题中,让人倍感苦恼的是乙烯装置的裂解炉经常发生烧嘴堵塞的现象。烧嘴一旦堵塞,就需要操作工将烧嘴拆成散件进行清理。每清理一次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严重影响乙烯、丙烯这些主要产品的收率,影响企业效益。寒冬腊月,一个班的岗位操作工每天要捂上大棉袄,爬到炉子上清理。作为工段长的孙青先带头干,每天都累得腰酸腿痛。“当时我就想,作为工人,多苦多累,咱都不怕。可是拿不出好效益,心里不安啊。”孙青先说。

翻资料、查数据,孙青先把眼睛瞄准了装置的副产物——甲烷氢。这是一种很好的燃料,由于没有回收手段,被排放到火炬烧掉了。孙青先发现甲烷氢完全可以满足装置需求,就向车间建议实施“裂解炉燃料油改气”项目。

对于这个方案,厂里有人存在不同意见。孙青先顶住压力据理力争,最终厂里领导同意在其中一台裂解炉上进行实验性改造。半年下来,效果十分明显,烧嘴半年的时间里没发生一次堵塞。大家都为孙青先叫好。这不仅降低了操作工的工作强度,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天天换烧嘴的烦恼,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效率。随后,其他6台裂解炉也先后进行了改造,都获得了成功。后来,这项“裂解炉燃料油改气”的技术成果在国内乙烯行业得到了推广。

在孙青先身上,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先行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他是把事情想在前面的先行者。

我将继续坚守这个阵地

说话不紧不慢的孙青先一看就是个“干活的”。朴素的蓝色工服上沾染着少许污迹,衣服袖子时常挽到肘里,指甲缝里是黄灰色,好像是渍上的一样。孙青先常说,干活不仅要“实干”,而且要“巧干”。如何用最小的力达到最大的效果,是孙青先不停思考的问题。

裂解炉是乙烯装置的核心设备,裂解炉运行正常的前提是必须控制好出口温度。每台裂解炉有72根炉管,要想使每根炉管的出口温度保持一致非常困难。为了尽快攻克这个难题,孙青先深入查找同行业先进企业在裂解炉操作上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反复推敲。有时,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他在现场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总结摸索出了一套“一看进料偏差、二调整烧嘴火焰、三观炉管颜色”的“三步操作法”。“三步操作法”在广大操作人员中推广后,裂解炉出口温度的波动范围由10℃降至5℃之内,有效地稳定了裂解炉的生产,为装置达标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生产中,我努力做好两个比较:一是纵向比较,与装置历史水平比较,及时总结提高;二是横向比较,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水平比较,找出差距和不足,快速提高和赶超。”孙青先说。

近年来,乙烯裂解原料向轻质化方向发展成为乙烯行业的一个新趋势。孙青先和车间工程技术人员一起,通过不断探索,提出对原裂解炉流程进行改造,增加乙烷进料流程,保证裂解炉既可裂解石脑油也可裂解乙烷。改造实施后,不仅使乙烷原料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而且使装置能耗、物耗明显降低,获得多方面的效益。仅乙烯增产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770万元。

多年来,孙青先提出诸多的技改技措项目,如原料注硫、油改气、多发生稀释蒸汽等,累计为公司创造效益8000万元。他参与的兰州石化16万吨/年、4万吨/年乙烯扩能改造项目,在全体成员的通力协作下,均实现了开车一次成功,创下了国产化程度最高乙烯装置的开车纪录。

孙青先动情地说:“我坚守在乙烯生产一线27年了,有过乐趣也有过苦恼。我深爱我的装置和同事,将继续坚守这个阵地。”

猜你喜欢

裂解炉乙烯兰州
裂解炉节能优化改造探讨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80万吨乙烯机组一次投料开车成功
中国将引领全球乙烯产能增长
中科炼化有限公司国产裂解炉实现工业应用
兰州琐记
裂解炉高效运行优化
USC—176U型裂解炉蒸汽空气烧焦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半生不熟的香蕉
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吗?